“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
创始人
2025-09-20 01:01:08
0

展览现场

为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赋能民族复兴,“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于2025年7月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开展,展期至10月12日。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越王博物院支持,汇集4家单位共253件展品,珍贵文物占比超过80%。“王子午”鼎、“倗”浴缶等重量级文物首次联袂亮相广州,向观众展示璀璨的中原礼乐文化。

展览现场

“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聚焦夏商周三代玉石器、青铜器和陶瓷器等礼器中包涵的礼制因素,致力于探索中华早期文明,尤其是礼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呈现广东出土的商周时期重要礼器群,阐释了岭南与中原的文化关联,展示了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展览现场

展览分“引言”“礼乐初成”“礼乐之隆”“礼乐演续”四部分。引言通过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礼器,展现新石器时代神权主导、夏商军事王权主导、西周制礼作乐等级分明及东周礼乐革新的阶段性特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一部分“礼乐初成”,以礼制起源的“饮食说”和“祭祀说”切入,展示夏商陶礼器、青铜礼器体现的“唯祀与戎”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第二部分“礼乐之隆”,讲述西周在商礼基础上“援德入礼”“敬天保民”等核心理念的突破,以及周礼构建的“礼乐刑政”制度在器物层面的具体体现,并以岭南礼器群展现中原礼乐文化对岭南的浸润;第三部分“礼乐演续”,展示东周社会变革大背景下礼乐文化的演变与延续,列鼎、乐悬、沃盥礼等开创于西周的礼仪制度得以沿用并部分革新,庄重的礼器亦蜕变出清新活泼的人文气息。

展览现场

“熠熠其辉:夏商周礼乐文化展”以夏商周礼器为载体,回溯了中华礼乐文化从神本到人本、从宗教性到社会性的伟大转型。中华礼乐文化秉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精神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不仅呈现夏商周礼乐文明的珍贵文物,更着力运用数字技术赋予古老文明生动新貌。主办方精心制作了气势恢宏的开篇动画,展示三代“唯祀与戎”“宅兹中国”的整体面貌;高清动态视频还原车马器模型,深度解析其各个部位的精妙构造;多媒体交互展示则将青铜器上的“燕乐”“射礼”“蒐礼”“水陆攻战”等礼仪场景转化为可视、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前沿数字技术的融入,突破了时空界限,多维度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理解深度,千年礼乐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展览现场

部分展品欣赏

牙璋

西周~春秋

广东广州增城红花林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

牙璋是中原夏王朝的核心玉礼器,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依靠其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传播至南中国地区。这件牙璋首部“V”字形刃,柄部一对对称的扉牙,扉牙呈锯齿状,出土于广州两周时期的遗址中,应为当时的某种礼器,与中原夏王朝牙璋高度相似。

青玉透雕龙纹璜

西周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中国古礼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玉,因其坚韧、温润的质料在崇尚“天人合一”的古代中国礼器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先秦时期流行鬼神飨玉的观念,人在生时佩玉以养德,死后以玉入殓保持灵魂不灭。

玉璜是《周礼》“六器”之一,文献记载“六器礼天地四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件玉璜两端饰龙首,口微张,正面双钩龙纹,椭圆形眼,两端有小圆穿孔。两周时期,玉璜多与其他玉饰组合形成组玉佩,璜的数量越多表明等级越高,是周代等级和礼制的体现,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中就出土了7件玉璜的组玉佩。

青玉谷纹璧

战国

传洛阳金村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玉璧是《周礼》“六器”之一,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这件玉璧青玉质,体为扁圆式,两面纹饰相同,均满雕谷纹,中间有一圆孔。玉璧制作规整,抛光细致,有玻璃光泽,雕刻纹饰精致,是战国时期的典型之作。

陶三足盘

河南偃师灰咀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三足盘是夏代祭祀举行祼(guàn)礼的重要礼器之一。祼(guàn)礼是先秦时期的一项重要礼仪,用于宗庙祭祀和宴飨宾客。该盘轮制而成。敞口,斜壁,平底,下附瓦形三足,腰部凸弦纹一道。该三足盘庄重大方,器表着明亮的黑色陶衣,体现了“夏后氏尚黑”的色彩崇拜。

管流爵

河南巩义稍柴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陶爵是夏代祭祀举行祼(guàn)礼常用的器用组合之一。该爵手制而成。体为马鞍形,椭圆口,扁筒式腹,圆底附三个柱状矮足。颈部有一管状长流,腹至足有一宽带式半环鋬。颈部有乳钉纹和凸弦纹,鋬上刻“乙”字纹带,腹部刻划斜线纹,颈部饰凹弦纹。这种形制的陶爵形成于二里头文化早期,是后世各类陶爵的祖型。

敔簋(盛食器)

西周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敔簋是西周应国国君应侯敔之器。“侯爵”是拱卫中央王朝的边境重臣,天子分封贵族建立“侯”国以御外敌,后世“诸侯”之称应与此有关。应国是南邻成周王城的第一个诸侯国,起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和监督殷商遗民的作用,这件铜簋铭文中提及的“敔”因立战功受到周王赏赐制簋,后成为应国国君。

该簋盖顶有圆形捉手,鼓腹下垂,盖与腹均饰浮雕波曲纹,圈足外撇,附三兽状支足。器盖和器身先以浮雕勾勒纹饰轮廓,再以细阴线刻划图案。两兽首状耳为浮雕,兽角宽大立于头上,圆眼突起,高长鼻子,尖牙,弯曲呈半环状的兽身和垂珥用阴线简单勾勒出纹饰。器内底和盖内有相同的二十七字铭文:“唯八月初吉丁丑公乍敔尊簋 敔用易眉寿永命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虢季”盨(xǔ)(盛食器)

西周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盨是西周时期出现的的新器型,由盖和身两部分组合,打开后可以分别盛放食物。

该器盖和身都饰数道瓦纹和突目窃曲纹,圈足饰卷云纹,盖器对铭八字:“虢季作旅盨永宝用。”与商代青铜器常见的饕餮纹、兽面纹相比,更加简洁而富有秩序感。

该器主人为宣王时期的执政大臣虢文公。虢国是姬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初封东虢(今河南荥阳)、西虢(今陕西宝鸡),首任国君分别是周文王之弟姬仲、姬叔,史称虢仲、虢叔,因其以国名“虢”为氏。

“倗”浴缶(盥洗器)

春秋

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浴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水器,这件器物是“倗”的专用“浴盆”。器身敛口,腹下收,隆起的盖顶有环形的“提手”可以打开。肩部有一对兽首状耳,浮雕的兽头凸眼高鼻,张口卷唇。器盖内和器口沿,分别铸铭文“倗止(作)缶”三字铭文,彰显着它的贵族身份。此类器以“浴缶”称之,源于器物自名。

根据考古出土实物以及文献记载,可以大致还原出楚人的沐浴流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烧烫的卵石投入鉴内凉水中,等水热之后,用壶、缶盛水,洒在身上淋浴。另一种方法是预先烧一大鼎烫水,用壶盛凉水,缶盛热水倒在鉴中调温,然后用调好的温水浇在身上淋浴。

蟠螭云纹编钟(1组24件)

春秋

河南新郑中行郑国祭祀遗址1号坑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该组编钟为春秋时期郑国乐器,包括20件钮钟和4件镈钟。音域横跨4个八度,具备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音律和谐,音色动听,至今仍然能够演奏丰富多变的调式和优美的旋律。新郑郑国祭祀遗址窖藏坑出土编钟10余组共260多枚,证明了“乐”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春秋中原地区的乐器仍以西周流行的编钟、编磬为主,但音域更广,辅之以管弦乐器,能够演奏更加复杂、优美的音乐,不仅能满足礼仪场合的需要,也更能适应新兴贵族日常生活的音乐娱乐需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日关系急转直下,日本开始找补... 据环球网报道,在11月7日的日本国会答辩中,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言论引发了轩然大波。她宣称,如果“台湾...
意大利艺术家18K金马桶拍出8... 据潇湘晨报报道,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曾因在墙上贴香蕉的作品《Comedian》在全球引发热议...
AI出现后“人人皆可成为画家”...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近年来 生成式AI技术呈爆发式增长 其正以高效率、低门...
异动快报:萃华珠宝(00273... 证券之星11月21日盘中消息,10点35分萃华珠宝(002731)触及跌停板。目前价格14.38,下...
千万别拿文玩核桃逗松鼠,别问大... 千万别拿文玩核桃逗松鼠,别问大爷是怎么知道的。
这场国际海报展带你感受数字艺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11月19日,第二届亚洲城市文化国际海报展暨“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国融合...
烽火英雄刘眉生:用生命守护祖国... 在贵州遵义南白镇,曾走出一位让敌人胆寒、让同胞骄傲的将军——刘眉生。他从小就爱听岳飞、文天祥的故事,...
原创 三... 每当提到《三国演义》中的名将时,大家常常会想起“吕布、赵云、典韦”的顺口溜。这三位似乎在很多人心目中...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其中,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