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位于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部。向东距离安丰乡北丰村西门豹祠遗址约7千米,向东北距离邺城遗址约14千米。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西高穴村南部被盗的东汉大墓(西高穴M2)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随后被确认为魏武帝曹操之陵墓,即文献记载的高陵。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作《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 因高为基, 不封不树。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又作临终遗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至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下诏拆毁高陵祭殿,“以从先帝俭德之志”。此后,关于曹操陵墓的信息仅在唐太宗拜谒高陵、宋太祖下令设守陵户等记载中略有提及,宋以后,曹操陵墓的位置逐渐不被世人所知悉,以致出现“七十二疑冢”之说。
梳理典籍与现代考古资料发现,虽北朝至隋唐时期史籍关于高陵的记载零星,但并不意味着高陵从时人视野中消失了,相反,邺城地区出土的多方北朝至隋唐时期墓志均有提及“高陵”“魏武帝陵”,曹操陵墓作为重要的地理标志或参照物一直为邺地之人所知晓,这在正史文献之外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高陵的重要信息。
一、后赵《鲁潜墓志》
鲁潜墓志1998年由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取土时发现。墓志青石质地,宽31.3厘米,高20.7厘米,厚4.5厘米。志文14行,满行9字,共120字,墓志为后赵驸马都尉鲁潜。志文载,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墓志上述文字记载锁定魏武帝高陵就在西高穴村。西高穴村发现的东汉时代晚期曹操墓,与鲁潜墓志互为佐证。
二、北齐《龙骧将军杜达墓志》
墓志正方形,边长39厘米,志文21行,满行21字。志主为北齐龙骧将军杜达。志文载其“以大齐天宝十年三月廿二日,春秋八十有六,薨于邺城之西,乡闾动惋,闻者懔懔。即其年四月三日,窆于豹寺西四五里。其地爽垲,四望坦荡,高陵崇柏,无异九原。”
三、北齐《王敬妃墓志》
墓志高48.5厘米,宽49厘米,志文共23行,满行23字。墓主为北齐王敬妃。志文载其“魏延昌四年卒,便以今岁月□迁居,宅兆窀穸,唯永与其夫君合葬邺城西北,窆于漳水之阳,东眺铜爵,睹宫观之佳丽;西瞰高陵,见青松之萧瑟。”
四、唐《邺郡邺县故人柏君墓志铭并序》
墓志正方形,边长42厘米,志文21行,满行22字。墓志有盖,篆书铭文,字居四角,中刻瑞兽。墓主为邺郡邺县人柏道。志文载其“粤以其载岁次景戌四月癸未朔卅日壬寅,合葬于邺县西南五十里,礼也。左魏武陵,又天宫寺;前苍忙城,后衡漳水。”
五、唐《大唐故德州平乡县令杨君墓志铭并序》
墓志青石质,边长48厘米,志文22行,满行22字。据志文,墓主为唐德州平乡县令杨贲,志文载其“粤以其年岁次己卯十一月戊寅朔廿五日壬寅,葬于滏阳城东南三里之原,礼也。左鄰鵷水,周王北绝之津; 右眺乌坟,魏帝西陵之树。”
六、唐《大唐故赵君墓志铭并序》
春秋六十,去贞观十九年五月廿三日寝疾,卒於相州滏阳县城西南皇宗村之里第。粤以调露元年岁次己卯十月戊申朔十四日辛酉,迁窆于皇宗村南三里之平原,礼也。斜临凤水,周王北绝之津; 却负乌茔,魏帝西陵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