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整体的语义不变,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改写版:
1976年1月15日,汪东兴作为治丧委员会主任,在周总理追悼会前夕,指示警卫员邬吉成为毛主席的到访做了周密的安排,确保在人民大会堂的江苏厅和台湾厅为毛主席提供落脚点和休息处所。这个安排是为了确保万一毛主席决定亲自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时能够迅速安顿。
毛主席是否会出席周总理的追悼会,早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猜测的话题。回想当年陈毅副总理追悼会时,毛主席没有提前宣布,却突然到场,这也让人们对这次事件充满期待。事实上,毛主席半个月前还接见了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许多人自然希望他能出现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
然而,追悼会的开始时间已到,毛主席却迟迟未现身。为了等待毛主席的到来,汪东兴指示会场延迟了十分钟。然而,十几分钟的等待过去,毛主席依旧没有出现,这让许多老干部和普通百姓心中充满了失望和疑惑。尽管如此,周总理的追悼会仍旧按时举行,尽管人们仍然渴望毛主席能够露面,但这一希望最终未能实现,直到追悼会结束,毛主席依然未现身。
此后,关于毛主席未能出席的事,传出了许多说法。有流传说毛主席在周总理病重期间,常常亲自探望并送上滋补品,似乎在以此弥补自己未能出席的遗憾。然而,愿望终究只是愿望,未能如愿以偿。
事实上,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早在周总理病重之前就已经恶化。1972年1月,陈毅追悼会之后,毛主席突然病重,并曾一度休克。那时,周总理曾前去探望,但毛主席的病情却一直未向外界公开,党中央与人民大众皆对此一无所知。
毛主席的健康问题令周总理深感忧虑,他知道若毛主席真有个三长两短,自己肩上的责任将更加沉重。为了分担毛主席的责任,周总理工作愈发勤勉,几乎常常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尽管医生多次催促他去治疗,周总理总是含糊其辞:“等忙过这阵子吧。即便查出癌症,能让我多处理一点事也好。”
直到1972年5月18日,周总理病倒,经过专家会诊确诊为膀胱癌。当这一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时,毛主席深感痛心和无奈。尽管毛主席已知周总理的健康状况,但他依然决定让邓小平同志出山,分担周总理的工作。此外,毛主席也提议通过中医治疗,认为外科手术风险太大。尽管周总理的病情依然恶化,但他仍不放弃工作,病情虽一度有所好转,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健康状况急剧下滑。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焦急万分。尽管自己接近失明,视力大幅下降,但他依然不遗余力地想了解周总理的最新病情,几乎每日让秘书读周总理的病情报告。而这些报告总是让毛主席感到不安,令他内心充满了担忧。
毛主席患有老年性白内障,而当时的医学条件难以提供有效治疗。经过治疗,他的右眼仅能感知光亮,左眼稍微好些,勉强能看清一些模糊的物体。1974年下半年,医生建议毛主席离开北京去南方疗养。即便如此,毛主席依然时刻关心着周总理的健康状况,但每一份报告都让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可能面临“领导危机”的局面。
1975年10月24日,周总理的第五次手术后再也未能从病床上起身,1月5日,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尽管毛主席未能亲自前去探视,但他此时正深陷疾病的折磨,站不起来、说话困难,甚至吃饭也需依赖他人。
尽管如此,周总理仍时常关心毛主席的健康状况。临终前,他昏迷醒来时常常询问毛主席的情况,并且安慰周围的人说:“只要主席健在,我就放心了。”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毛主席得知消息时久久无法言语,内心早已做过多次准备,但这一天的到来依然令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尽管他多次流泪,但此刻泪水似乎已无法再表达他的情感。
当天,邬吉成被指定为治丧活动的安全负责人,负责周总理的遗体保护工作。临终前,周总理曾让家人呼唤邬吉成前来,但遗憾的是,邬吉成到达时,周总理已经陷入昏迷,很快就去世了。
1月8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将周总理追悼会的相关安排及《讣告》草稿送至毛主席处,虽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亲自参与,但张玉凤终于忍不住询问毛主席是否要参加。毛主席艰难地点了点头,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我也走不动了。”话音未落,张玉凤眼中已含泪,心痛不已。
毛主席随后艰难拿起手中的红笔,在文件上画了一个圈,表达了他对周总理的深切哀悼。从此,毛主席的病情不断加重,除了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与医务人员外,其他人并不知晓他健康的真相。
1976年1月10日,毛主席的病情开始加剧,然而,全国人民仍沉浸在周总理去世的悲痛中。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数百万群众自发前往送别,感人至深。接下来,周总理的骨灰被安置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以安抚他生前对祖国统一的心愿。
毛主席始终未能出席追悼会,甚至在悼词中提到周总理的伟大贡献时,毛主席泪水夺眶而出。此时的毛主席,已经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尽管如此,他仍然在极度痛苦中继续工作,勉力批阅文件,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他逐渐失去阅读的能力,工作人员只能为他举着文件让他看。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他和周总理,这两位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几乎在同一年相继离世,留下的悲痛和记忆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刻骨铭心的一年。
---
这篇改写后的文章,尽力保留了原文的结构与情感,并添加了一些细节,使其内容更为丰富和细腻。如果您有任何进一步的要求,欢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