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去世后,在苏联共产党高层中,仅有斯大林在最终的权力争斗中笑到了最后。其他五位权威人士中,有四位被秘密枪决,而另一位则遭人暗杀,似乎在列宁的遗嘱中,他们的命运早已注定,似乎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1. 托洛茨基(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被称为苏联工农红军之父,拥有“列宁的棍子”之称,他在列宁的身边仅次于后者,是党内的第二号人物。托洛茨基因其才智和能力令斯大林心生畏惧。斯大林上台后,他不得不流亡海外,最终在墨西哥的家中被斯大林派遣的刺客用冰斧冷酷无情地杀害。列宁曾高度评价托洛茨基,称他“不仅展现了杰出才能,而且在如今的领导者中,他可能是最具才能的那一位”。
2. 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出生于格鲁吉亚,名面中的“斯大林”意为“钢铁”,他凭借强硬的手腕打造出让美国闻风丧胆的苏联。然而,他也以推广个人崇拜和发起大清洗运动而臭名昭著。此运动中,约有120万人被捕,其中68.2万人遭到了枪决,造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斯大林最终因脑溢血去世于莫斯科,继任者赫鲁晓夫则粗暴地将他的遗体从伟大的列宁墓中取出。列宁对斯大林的评估颇为谨慎,他说道:“斯大林同志掌握了无上的权力,然而我对他能否始终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并不抱有十足的信心。”
3. 季诺维也夫(1883年9月—1936年8月)出身于乌克兰,是共产国际的首任领导人。列宁去世后,他最初与加米涅夫联手支持斯大林,共同抵御托洛茨基的挑战。然而,之后他又与托洛茨基结成“托季联盟”,对抗斯大林。可惜,最终他们都在“大清洗运动”中遭到了枪决,历史记载表明他在被抓后曾伏在地下室内痛哭求饶。列宁曾说:“季诺维也夫与加米涅夫的十月事件无疑非偶然,但我们也不能将所有责任完全归于他(们),就像非布尔什维主义不能仅仅归咎于托洛茨基一样。”
4. 加米涅夫(1883年7月22日—1936年8月26日)是俄罗斯人,也是第四国际的主要创始者。斯大林对他和季诺维也夫的评价充满了轻蔑,称他们为“两面派”,最终他的命运与季诺维也夫相似,被同样处决。列宁对他和季诺维也夫的评价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显示出在党内的复杂动态。
5. 布哈林(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是俄罗斯人,曾担任《真理报》的主编,被誉为苏共内部的“头号思想家”。列宁去世后,他曾与斯大林同属一阵营,然而,随着政策分歧的加剧,布哈林最终在大清洗运动中遭到了秘密处决。传言称,他在被处死前愤怒地咒骂着斯大林,毫不畏惧,挺胸而立面对死亡。列宁曾非常高评价布哈林,称他为“在年轻力量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他不仅是党的宝贵理论家,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党内的广泛喜爱。”
6. 皮达可夫(1890年—1937年)也是一名乌克兰人。列宁去世后,他支持托洛茨基,但在大清洗运动中最终被秘密枪决。列宁曾对皮达可夫的评价是:“皮达可夫同志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卓越的才能,但他过于偏重行政手段和事务的管理,因此在重要的政治问题上难以依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