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在康熙中后期,尤其是太子胤礽被废除之后,宫廷内各皇子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争夺储君之位。这段历史通常被称为“九王夺嫡”。“九王夺嫡”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为当时有九位皇子参与了这一权力斗争:
- 皇长子胤褆
- 皇次子(太子)胤礽
- 皇三子胤祉
- 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
- 皇八子胤禩
- 皇九子胤禟
- 皇十子胤?
- 皇十三子胤祥
- 皇十四子胤禵
在这场斗争中,基本上形成了四大阵营:
1. 皇长子胤褆独自抗争,孤立无援;
2. 皇三子胤祉与太子胤礽保持密切关系,尽管他心机深沉,太子被废后依然能保持自己的地位;
3. 皇四子胤禛与皇十三子胤祥联手,雍正登基后,胤祥被封为怡亲王;
4. 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与皇十四子关系良好,联合在一起。
至于康熙年间的后宫皇子,除却这些参与夺嫡的皇子,其他较年幼的皇子基本未参与斗争。康熙年长的皇子,如皇六子和皇十一子早逝,剩下的三位皇子——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和皇十二子胤祹——也并未投身争储之争。并非他们不渴望皇位,而是他们看透了权力斗争的残酷,选择了低调处理。这篇文章将聚焦于康熙的第五子——胤祺,他的一生深刻反映了其低调性格和复杂背景。
01 胤祺:宠妃所生,太后亲自抚养
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出身并不显赫。她的祖父是满洲镶黄旗的包衣佐领岸塔穆,而她的父亲则担任三官保,继承了父职,也担任包衣佐领。包衣是皇家奴仆的身份,而佐领是这些奴仆的首领,通常职位为四五品。虽然郭络罗氏出身平凡,但她依然获得了康熙的宠爱,这一背景反映了出身并非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和乾隆时期宠妃令妃魏佳氏类似,郭络罗氏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康熙十六年,康熙首次大封六宫,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被封为皇后,郭络罗氏在封号嫔位时仅入宫一个月,就被封为宜嫔,可见康熙对她的宠爱非同一般。她是四大嫔位之一,备受推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郭络罗氏生下胤祺后,由于她的嫔位较低,未能亲自抚养皇子,胤祺的抚养由孝惠章皇后(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和皇贵妃佟佳氏共同负责。直到康熙二十年,郭络罗氏被晋升为宜妃,成为后宫的第四号人物。
在孝惠章皇后去世后,胤祺的抚养转交给了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由于胤祺从小在两个贤良的女性身边成长,这也使得他形成了温文尔雅、不争不抢的性格。他对自己的养母和祖母充满感激,而在孝惠章皇后去世时,胤祺亲自请求康熙代替他守灵,这一举动显现出他深厚的孝心。
02 胤祺被封为亲王
“母凭子贵”在宫廷中有其实际含义,但对于胤祺而言,这一规则似乎也有其反面——“子凭母贵”。作为郭络罗氏的长子,胤祺自然得到康熙的宠爱与关注。胤祺天性善良,淳朴、踏实,这使得他在众多兄弟中显得尤为特别。雍正也曾以“温”来赞美胤祺,称其“秉行和平”,这一评价无疑体现了胤祺为人处事的温和与宽容。胤祺与其他兄弟相比,显得尤为低调,这一特质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让他在权力斗争中避开了很多波动。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自带领皇子们征战漠北,除了太子胤礽留在京城处理朝政,其他皇子都随行出征,进行军旅生涯的锻炼。胤祺当时年仅16岁,已经率领正黄旗出征,在征战过程中表现出了过人的领导能力。康熙还为胤祺挑选了一位嫡福晋,他塔喇氏。虽然她的家族出身并不显赫,但这恰恰符合康熙对胤祺的深刻了解——胤祺不需要外部的权力支持,他需要的是一位贤良淑德、才貌双全的妻子。
胤祺被封为多罗贝勒,与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兄弟一同获得封赏。这是康熙对他的一种认可,而胤祺因性格低调,并未急于争夺权力,反而因其端正的品德和温和的性格,赢得了父皇的信任和宠爱。
03 康熙病逝,宜妃与幼子胤禟遭难,胤祺得以善终
胤祺的生母郭络罗氏在康熙晚年经历了许多不幸。她的三子早夭,剩下的皇九子胤禟才成为她的唯一依靠。胤禟与胤祺性格截然不同,胤禟聪明机智,精通多种语言,特别是数学天赋非常突出。然而,他最终卷入了激烈的权力斗争,与胤禩和胤禛为敌,成为“九王夺嫡”中的关键人物。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胤禟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了重创,最终被雍正囚禁并致死。郭络罗氏在康熙去世后因病卧床,无法亲自出席祭奠,结果被雍正严厉斥责,这令她的病情愈加严重。此时,胤祺挺身而出,恳求雍正宽容其母,最终得到了雍正的宽恕,并允许郭络罗氏回家养病。然而,胤禟的命运却依然无法改变。
胤祺的病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尽管如此,他在雍正心中依旧占有一席之地。雍正下令以亲王之礼为胤祺安葬,并追赠谥号“温”,以表彰胤祺的宽厚与仁爱。他的品性获得了帝王的深深认可。
结语
胤祺的一生,印证了“恒”与“温”的谥号。他虽然未能跻身帝位,但却因其为人处世的温和与低调,得到了父皇康熙与兄弟雍正的特别厚待。他没有激烈争权,也没有在宫廷内外制造纷争,因此得以善终。然而,正如他未能与母亲共享天伦之乐一样,失去亲人对他来说是最大的痛苦。如果胤祺的生母郭络罗氏能够在晚年享有更多安慰,他的一生或许更加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