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清末时期珍贵的老照片,无不流露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年幼的香港歌妓,安逸生活的蒙古族贵妇,慈禧太后回銮的车驾,四川茂州松潘抚夷府的亲兵,南京大报恩寺的遗址,杭州私塾中认真学习的学童,湖北汉口的道台大人,移民美国的清朝官员家庭,广州大户人家的七位女眷,李鸿章兄弟的亲密合影,天津警察在水上勤务执勤,还有身处内蒙古的察哈尔妇女。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香港的街头,两位年幼的歌妓毫无戒备地在阳光下玩耍,犹如花般娇嫩,展现出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北京的富商豪宅里,几个歌妓正一边吟唱着优美的曲目,一边在餐桌旁伴奏,烘托着那份富贵之感,宛如画中人。
在1900年至1910年间,蒙古族的贵妇们总是衣袂飘飘,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长长的护指装点着她们的手,足下的花盆底鞋则更显她们的尊贵地位,拉里贝/摄。
在同一时期的照片中,两位身着盛装的蒙古贵妇优雅地站立,身边则侍立着两位年轻的旗人少女,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拉里贝/摄。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条泥泞不堪的街道上,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汽车拉力赛,车头的字样显示着这场赛事的起点为巴黎,终点为北京,气氛紧张而热烈。
在湖北宜昌,一位光头光脚的菜贩正在街边认真地称重,看似忙碌,然而奇怪的是身边并没有顾客停下脚步,仿佛时间在这一瞬间凝固。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队浩浩荡荡的队伍正是皇太后回銮的盛大场面,前方的官员们小跑着为车队开道,路两侧的侍卫则手握武器恭敬跪立,莫里森摄,这幅画面让人感受到权威与威严。
在清宣统二年(1910)的四川茂州,一名身着清兵服装的士兵站立,胸前绣有“松潘抚夷府”的字样,展现出一股威武之气,瞬间让人回想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
清同治九年(1870),在南京大报恩寺,一位僧侣静静站在被毁坏的建筑构件旁边,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大报恩寺遗址中唯一的影像记录,约翰·汤姆森摄,蕴含着历史的沧桑。
清末杭州,私塾里,几位学童围坐在一张小课桌旁,认真听讲的样子充满了求知的渴望,满室书声琅琅。
清同治十三年(1874),在湖北汉口,一位道台大人身着冬季的朝服,端坐在临时搭建的小布景前,静静地展现他的从容与威严。
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美国奥勒冈州,清廷官员一家人拍下了合影,象征着那个时期迁移与变迁的故事。
清光绪六年(1880),在广州,一家富裕人家的女眷们身着华美的绸缎服饰,手中轻巧地拿着折扇,展现着她们的高贵与优雅。
宣统元年(1909),身穿传统服装的壮士们气宇轩昂,俨然像是精通摔跤技巧的高手,充满了阳刚的气息。
在时代的长河中,1823年至1901年,李鸿章(左)与弟弟李鹤章的合影,记录下了兄弟情深的瞬间,温暖而真实。
清光绪五年(1879),在天津,尤利塞斯·格兰特与李鸿章的合影,展示了中外交流与友谊的珍贵时刻。
在清末东北,汉人与三位俄国人站在木屋前合影,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
清末天津,经过一场洪灾之后,一位警察身穿制服,站在沙包上执勤,尽职尽责地守护着这个被灾难侵袭的城市。
同治十三年(1874),在内蒙古,两位察哈尔妇女身着传统服饰,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展现出那个时代内蒙古人们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