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研读先秦历史时,或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战国七雄中位于南方的强国楚国,鲜少出现声名显赫的名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了楚国之外,其余六国似乎都涌现出了几位家喻户晓的将领。秦国有司马错、白起、王翦;齐国则拥有田忌、孙膑和田单;燕国有乐毅;赵国出了廉颇和李牧;魏国则有吴起和庞涓。甚至连实力相对较弱的韩国,也涌现了申不害。虽然申不害更以改革家和思想家的身份闻名,但他在军事上的能力其实也非常出色。若非韩国国力薄弱,限制了他的发挥,他极有可能跻身名将之列。
反观楚国,当提起楚国的名将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恐怕就是项羽的祖父——项燕。然而,项燕的“名将”身份其实也存在争议。首先,他曾被秦国名将王翦击败;其次,他之所以能够击败李信,是因为秦国内部爆发了叛乱,切断了李信的后路,才导致李信战败。除此之外,正史中几乎找不到项燕指挥过其他重要战役的记录。看起来,项燕在楚国的地位并不十分显赫,他的崛起更像是在楚国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被临时推举出来的救火将军。
这样一位将领,我们可以姑且算作半个名将。而除了项燕,楚国历史上似乎鲜有其他著名将领,即便追溯到春秋时期,情况依旧如此。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楚国制度性因素决定的必然结果。
说是必然,是因为楚国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本身就不利于名将的产生。虽然楚国的国力在当时并不逊色于其他诸侯强国,但有三个制度严重限制了楚国名将的成长。
第一个制度,就是“国君亲征”。
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楚国国君极其偏爱亲自领军出征。战国七雄中,其他国家的君主大多坐镇后方,由大将军负责前线作战,而楚国则是国君亲自带领军队冲锋陷阵。这种独特的军事文化,源于楚国的历史渊源。楚国起初只是南方一个小部落,靠不断吞并邻近部族发展壮大,与中原诸侯国大多由周王室册封不同,楚国并非周朝正统的封国。加之楚国地处南方,其文化与中原诸国迥异,甚至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楚国常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
由于早期实力较弱,楚国军队的作战风格保持了部落时代的传统:族长或国君亲自上阵冲锋。即使后来楚国建立了中央集权,也未能立刻改变这一习惯,直到战国晚期楚国才逐渐接受中原文化,才开始减少国君亲征的次数。
由于国君亲自领军,军队前线的决策权基本由国君掌控,普通将领最多只能作为先锋冲锋,难以施展战略才能,更别提成为真正的名将。
第二个制度,是“贵族责任制”。
楚国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已是区域霸主。那时,晋楚争霸构成主要历史线索。虽然诸侯众多,但真正的霸主仅有晋国和楚国两家,甚至秦齐也略逊一筹。长时间的封建分封制让楚国内部的贵族家族极其强大且根深蒂固。
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仍是分封制,功臣和王室子嗣都会被赐予封地,随着时间推移,中央直辖土地不断减少,而贵族家族掌控的封地和资源日益扩大。春秋时期强盛的晋国,就是因为过度分封,形成了几个实力强大的贵族家族,最终内斗瓜分国家。类似的问题在很多诸侯国普遍存在,大多数国家难以有效解决。
绝大多数国家因此逐渐衰弱,最终被更强的国家吞并。七雄之中,能部分避免此问题的,只有燕国、秦国和楚国。燕国保留了宗室议政制度,限制贵族权力;秦国则因殉葬习俗,限制了贵族家族的崛起;楚国则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贵族浩劫。
第一次浩劫发生在春秋后期,伍子胥率领吴国军队及兵圣苏武,几乎将楚国灭亡。随后楚国在秦越两国帮助下复国,但贵族家族受到重创。第二次则是战国初期吴起的变法。吴起变法削弱贵族势力,但因得罪旧贵族,被其暗杀。随后新君大规模清洗贵族,据说灭掉了七十多家大家族。
这两次事件避免了楚国重蹈晋国分裂的覆辙,但楚国贵族家族仍保有一定实力,形成了王室与贵族之间的微妙平衡。战国中后期,楚国权力主要集中在屈、景、昭三大家族手中,战场指挥权也多被他们垄断。他们极度排斥外来将领,即便有能力者出现,也难以突破他们的封锁。即便楚王有意提拔,也因三家联手阻挠,导致军费和粮草供应被故意拖延。
结果是,楚国的军队高层职位和统帅权被贵族把持,真正有才华的将领无缘执掌军权,反而一批出身贵族的庸才长期领军,进一步抑制了楚国名将的产生。
第三个制度,是“不彻底的变法”。
战国初期,楚国重用名将吴起,推行了一场重要改革,令楚国军力迅速提升。但这场改革并不完善。
早在春秋初期,魏国首先进行变法,吴起曾在魏国任职并打造强军,但因战功显赫遭国君猜忌,才转至楚国。楚国旧贵族根深蒂固,吴起在楚国推行改革时,选择先从军事入手,避免触及贵族利益。
改革初见成效,楚军力量迅速增强。但吴起入楚七年后,老楚王驾崩,旧贵族乘机暗杀吴起。此事使得楚国改革停滞不前,数十年无人敢再提变法,直到屈原出现,重新主张改革。
屈原出身三大家族之一,虽是旁系没落家庭,仍因变法主张备受排挤,终身不得志,未能实现理想。可见楚国内部变法阻力极大。
不完全的改革导致楚国在补给和军队组织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筹措粮草和资金需与贵族协商,效率远逊于秦国的耕战体系。统帅不仅要考虑战术,还需在家族势力间周旋,军中士兵往往听从其背后家族命令,削弱了统帅的权威。
当一名统帅连麾下部队都难以有效指挥时,想成为一代名将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是这三大制度,极大限制了楚国将军的发挥。楚国历史上确实涌现过不少优秀将领,打出不少漂亮战役,若换到其他国家,完全有机会成为顶级名将,但在楚国体制下,他们难以尽展才华。
直到楚国国君停止亲征,三大家族暂时放下内斗,愿意将统帅权交予真正有能力的人时,楚国已濒临被秦国灭亡的边缘。也正因这时制度约束逐渐消失,项燕才得以冒头,成为所谓的“半个名将”。
但项燕击败李信后不久,楚国内部三大家族又重新陷入激烈争斗。他们轻视秦国,认为项燕能挡住秦军,于是继续内耗。最终,当项燕面对王翦时,撑了一年便大败。
归根结底,楚国难出名将,完全是自身制度和内耗所致。虽然国力强盛,却没有为名将成长创造良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