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字在汉语中的使用较为生涩,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字,尤其在古代汉语中显得更为常见。这个字的出现频率在秦汉时期尤其显著。根据出土的简牍资料,秦汉时代的简牍中常常会看到“冗”字的使用,它所代表的含义也充满了历史的深刻印记。
在这些文献中,“冗”并不是指长期服役的士兵或公务员,而是指一种临时性、非正式的服役方式。为了区分正式服役的人员,临时性提供服务的群体被称为“冗者”。这些“冗者”通常会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或者工作,在完成后就可以恢复他们原有的身份。通过这种方式,古代政府在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时,既能有效节省开支,又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这一模式在秦汉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当时的政府运作提供了灵活性。
“冗”字的使用,在1975年和1983年分别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都可以看到。通过这些文献中的记载,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冗者”的不同身份及其具体运作方式。从这些资料来看,冗者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首先是官吏群体。在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群吏”表明,当时的官吏也可以通过“冗者”的身份临时代替正式职务。这些冗者必须具备与正任官吏相当的能力,才能胜任临时的工作。
其次是地方政府的供役者,这些人通常担任县官、司寇等职务。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替代一些正式职务,承担相应的行政工作。
第三类是庶民,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庶民通过“冗募”参加兵役,成为临时的战斗人员。由于兵员不足,国家通过冗募的方式有效地补充了兵力。
最后,冗隶妾指的是秦汉时期的官奴婢。此类群体通常从事零散的杂务劳动,是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从这些“冗者”的群体构成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冗”字不仅限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它几乎涵盖了除了统治阶级和贵族外的所有社会群体。
从当前的考古研究和文献资料来看,“冗”是一种临时性的供役形式,涉及的群体被称为“冗作”。那么,这些临时承担劳役的群体是如何运作的呢?是否有与长期服役的人员相似的管理方式呢?
“冗”字的最早文献记录出现在《周礼·槀人》中,其中提到“槀人掌供内外朝宂食者之食”。在这段文字中,郑玄与唐朝的贾公彦都对“冗食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他们都认为这是指那些临时为朝廷服务的人员。无论是郑玄还是贾公彦,他们都指出这些临时人员会留宿在朝廷并定期值班,而其衣食住行则由官府提供。
这一“临时值班”的概念,恰恰为“冗”的含义提供了最为精确的解释。郑玄与贾公彦的注解直接揭示了“冗”字的本质,也为我们理解秦汉时期这一词汇的使用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然而,在睡虎地秦简中,出现了“更隶妾”和“冗隶妾”这样的新概念。我们可以从这些简牍中看出,隶臣妾等官奴婢在为官府工作时,他们的食宿问题也由相关部门提供。这种安排与《周礼·槀人》中提到的“冗食者”非常相似,反映了古代官府在临时性劳役安排方面的规律。
不过,秦简中还出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婴儿之无母者各半石,虽有母而与其母冗居公者,亦禀之,禾月半石。”这段文字指出,如果隶臣妾的婴儿没有母亲,那么官府会为其提供食物;而如果母亲在为官府工作时,婴儿则也能享受到官府提供的食物资源。这一规定似乎存在一定的逻辑漏洞,因其暗示了某些隶臣妾的母亲是否可以免除劳作的义务。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析“隶臣妾”身份的背景。根据史料推测,隶臣妾大多由刑徒和官奴婢组成。在汉文帝之前,刑徒是没有刑期概念的,他们一旦成为刑徒,便要终身为政府工作,失去人身自由。而官奴婢则是另一种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参与到短期劳作中。
因此,如果隶臣妾的婴儿母亲是刑徒,按照律法,她需要为官府提供终身劳作,而婴儿也需要由官府提供食物;如果母亲是官奴婢,则只有在随母为官府劳作时,婴儿才会获得食物。这一条规定揭示了“冗者”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管理和运作上的差异。
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更隶妾”也涉及到“冗”字的运用。与一般的隶臣妾不同,更隶妾并不需要常驻官府,只需定期提供劳作即可,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而“总冗”的出现则进一步体现了“冗”的临时性,表明官府在急需劳动力时会临时召集更隶妾,而不急需时则不再召集。
对于“冗隶妾”这一名称的解释,可以参考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提到的“冗祝”概念。根据史料,冗隶妾可以理解为“隶妾冗作者”,即那些临时被派遣来完成某项任务的官奴婢。正是这种临时性的供役方式,使得“冗”成为了一个灵活且高效的劳动力配置形式。
综上所述,“冗”字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遗留物,它代表的是一种临时性的劳务安排,涵盖了从官员到普通百姓等各类群体。“冗”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为官府节省了大量资源。它与现代“实习生”制度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在特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积累经验,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做出贡献。这正是古人智慧的一种体现,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