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历史中,藩王叛乱的事件屡见不鲜。像朱棣这样的藩王,由于觊觎皇位,曾发动过著名的靖难之役。然而,也有一些藩王,尽管与皇位只有一线之隔,却并没有心生篡位之念。朱瞻墡便是其中之一,他被认为是离皇位最近的藩王。那么,经过多次错失皇位的机会,朱瞻墡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朱瞻墡,生于1406年4月4日,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母亲是诚孝昭皇后张氏。朱瞻墡出生时,朱棣已经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篡夺了皇位。朱瞻墡的未来,本应充满了无限可能。虽然年幼,但由于家族的背景,朱瞻墡的前途一度被看作非常光明。
然而,因年纪尚小,在朱棣时期,关于朱瞻墡的史料并不多。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临终时发布遗诏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朱高炽。随即,朱高炽在八月十五日正式登基为帝,定年号洪熙,并发布大赦令。而朱瞻墡在这一年被封为襄王,开启了他作为藩王的生涯。 接下来,发生了意外的变故。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因病去世,年仅48岁,皇太子朱瞻基正处于南京监国,尚未赶回北京。为了稳定局势,朱瞻基的母亲张皇后等人决定让朱瞻墡担任临时监国,这导致了明朝历史上南北两京各有一位监国的特殊局面。尽管如此,朱瞻墡并无篡位之心,他愿意支持自己的兄长朱瞻基顺利继位。当朱瞻基回京后,朱瞻墡主动退位,安心做藩王。朱瞻墡从不曾想着争夺皇位,但命运却再次把他推到了皇位的边缘。 宣德十年(1435年),当时的明宣宗朱瞻基因病重而无法处理朝政,命令大臣们到文华殿拜谒太子朱祁镇。而朱瞻基在同年去世,年仅36岁。由于当时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许多人认为国家的局势不稳,提议让朱瞻墡即位,仿效兄终弟及的历史做法。还有传言称,张太后有意立朱瞻墡为皇帝,但朱瞻墡并没有动心,他坚持支持自己的侄子朱祁镇继位。 最终,太后和大臣们一起将太子朱祁镇正式立为新皇帝,朱瞻墡的即位计划被彻底平息。正统元年(1436年),朱瞻墡被迁往襄阳府,继续过着藩王的生活。但命运的波动并未结束。 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兵败被俘。之后,孙太后考虑到朱瞻墡的年纪和声望,决定立他为皇帝,并命人取来襄王金符,准备召他入宫。面对即将到手的皇位,朱瞻墡依然表现出非凡的谦让,他上书请求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并建议郕王朱祁钰担任监国,甚至表示愿意协助营救被俘的英宗。面对这种豁达的态度,孙太后最终按照于谦的建议,决定立朱祁钰为帝。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虽登基,但并未立即立朱瞻墡为威胁。随后,明英宗朱祁镇被释放并恢复帝位。朱瞻墡再次显示了他对英宗的忠诚,他上书提醒朱祁钰要恭敬问安,而没有试图插手政事。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重新夺回了皇位。石亨等大臣因诬陷于谦与其他外藩有谋逆之举,将其囚禁并杀害。明英宗重新掌权后,虽然有些人怀疑朱瞻墡有篡位之心,但由于朱瞻墡的行为一直谦和稳重,明英宗对他并未产生敌意,反而礼遇有加。天顺四年,朱瞻墡再次进京,英宗亲自送至卢沟桥,这样的礼遇是其他藩王所无法享有的。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去世,朱见深继位,改年号为成化。朱瞻墡最终活到1478年去世,享年73岁。可以说,朱瞻墡这一生,经历了七朝六帝,尽管他一直身处藩王之位,却始终未曾因争权而改变自己的立场。总结来看,朱瞻墡与其他明朝的藩王不同,他不仅享有特殊的待遇,还在多个关键时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在明英宗与明宪宗时期,他几乎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在那个时代,藩王的身份大多象征着闲散与无权,而朱瞻墡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另类的藩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