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周与南陈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个较小的后梁政权,始终处于北周的附庸地位。然而,随着隋朝的崛起,杨坚开始显露出吞并后梁的野心。后梁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干脆投靠了南陈,试图寻求庇护。但杨坚怎会容忍这一局面?事实上,早在三年前,突厥臣服之时,杨坚就已经看准了时机。隋朝的军队通过连续与突厥骑兵的激烈战斗,士气与战斗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资源也得到了充分整合。相比之下,南陈虽然已停战多年,保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其内部却逐渐腐化,显然已不再具备与隋朝对抗的能力,南下进攻正是大好时机。
在开皇八年十月,杨坚决定在寿春设立淮南行台省,任命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全面负责灭陈之事。灭陈的大军分为三路,分别由杨广、杨俊和杨素领导,向六合、襄阳和永安方向推进。同时,隋朝还动员了地方力量,如荆州刺史刘仁恩从江陵出发,蕲州刺史王世积出征蓟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青州总管燕荣则从东海出发。为了确保战略指挥的顺畅,杨坚任命左仆射高熲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此次出征,隋朝动员了九十位总管级将领,兵力高达五十余万,战线横跨长江三峡,直至长江入海口,是隋朝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动员。
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最为激昂且充满战斗热情的非杨素莫属。作为三大元帅之一,杨素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还与两位王子拥有几乎等同的地位,这也表明了杨坚对他能力的高度认可。杨素在开战前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针对南方的水战较为薄弱的特点,他专门设计了“五牙”大船,旨在提升战船在江面上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开皇八年十二月,秦王杨俊带领十万大军在汉口集结,准备随时渡江进攻。为了应对这一威胁,陈朝迅速调整了部署,将沿江的防线增兵至武昌。陈朝的防线在武昌增强后,其它地方防备空虚,杨素看准时机,从三峡沿江出发,顺利到达宜昌附近的虎头滩。
在虎头滩,陈朝派遣了戚昕带领数千人马和数百艘战船驻守在狼尾滩。由于水流湍急、地形复杂,杨素的五牙大船在此无法发挥出预期的优势。而狼尾滩的地理位置居中,易守难攻,戚昕凭借这一天然屏障的优势,成功阻止了隋军的前进。尽管杨素手下的兵力是戚昕的十倍以上,但他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对敌军阵地进行了仔细勘察,最终决定采取智取之策。
杨素的计划简单而巧妙:他决定在夜间对方防守松懈时发起攻击。于是,他将兵力分为三路,水陆并进,通过人数优势压制戚昕。杨素亲自率领黄龙战船数千艘沿江而下,同时指派王长进攻陈军南岸阵地,刘仁恩则从北岸发起攻击。戚昕的防守因自信而松懈,经过短短两三个小时的激战,敌人便溃败了。次日清晨,戚昕意识到战局不可挽回,选择了仓皇撤退。
杨素顺利占领狼尾滩,并俘虏了数千名陈朝士兵。令人意外的是,杨素命令放走这些俘虏,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丰盛的食物与饮品,并且在遣返途中对俘虏们进行了优待。同时,杨素严格要求部队不得侵害沿途的百姓,否则将依法惩处。这种待人宽厚的举动,迅速为杨素在陈朝境内树立了良好的名声,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政治资本。
虽然杨素一向以冷酷无情著称,但这次他展现出的“仁爱”行为却有其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外界普遍认为,他之所以优待俘虏,是为了掩盖自己与妻子争执的往事,并借此传播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自己的政治声望。这一策略无疑取得了成功,不仅在陈朝民间流传开来,也成为隋朝军中其他将领争相效仿的榜样。
然而,杨素的“仁慈”并非所有人都买账。南康内史吕忠肃便是其中一位直言不讳的反对者。吕忠肃乃江南忠臣,在当地政局腐化的背景下,他为了保卫家国,不惜捐出所有家产,以激励士气,最终率领部队向杨素挑战。吕忠肃的军队战斗力强,士气高昂,成为杨素南征路上的第二个强敌。至于杨素如何应对这场新的挑战,敬请期待下期的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