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标志着周恩来成为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政治家?
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第一时间便向中共中央保安部门发出了电报,试图寻求中国共产党在此事中的意见。实际上,张学良的电报在表面上是请求中共提供建议,实则暗示他希望能见一见中共代表。深夜时分,毛泽东与周恩来迅速回应了张学良,确认周恩来将立即前往西安与他会面,讨论解决方案。
中共中央随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亲自前往西安,参与调解这一事变。这一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公开且合法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如何应对蒋介石的命运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走向。因此,周恩来此行的每一举措都备受全国关注。
周恩来于15日清晨动身,经过两天的奔波,终于在17日晚上抵达西安。他随即与张学良展开深入的谈判,探讨如何处置蒋介石。周恩来向张学良详细分析了两种处理蒋介石的方案,并指出,这将直接决定中国未来的命运:如果能够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中国有望避免被日本侵略的厄运,迎来光明前景;但如果杀害蒋介石,则将直接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便利,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从17日到22日,周恩来与四方力量进行了艰苦的斡旋,包括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的部分共产党员以及东北军和第17路军等。他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成功说服各方接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20日,经过周恩来的努力,谈判渠道终于打开,宋子文搭乘飞机来到西安。
最初,宋子文认为周恩来此行可能会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然而令他惊讶的是,周恩来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事变,这令宋子文感到非常感激。22日下午,宋美龄、宋子文和蒋鼎文等人一同飞抵西安,与周恩来会晤。在这次会谈中,蒋介石作出了几项让步,包括“同意改组政府、三个月后召开救国会议、重组国民党、同意联俄联共”。然而,蒋介石的前提条件是,他只通过宋氏兄妹作为代表,保证进行谈判,却不愿做任何书面签署。
经过两天的谈判,宋美龄和宋子文对部分问题作出了承诺。24日晚,周恩来终于与蒋介石会面,并得到了蒋介石的三项承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并允许宋子文与张学良作为全权代表与周恩来谈判。宋子文也承诺将全权负责,确保这一切落实。
然而,张学良担心事态拖延,决定亲自送蒋介石离开西安,以防万一。周恩来得知后急忙赶到机场,然而蒋介石的飞机已悄然起飞。张学良没料到的是,一旦蒋介石返回南京,他的态度瞬间发生了变化,立即将张学良软禁,并把他交由军事法庭审理,判处十年徒刑。
西安事变虽然通过释放蒋介石而以和平方式解决,但蒋介石的背信弃义,使得局势迅速复杂化,周恩来此时面临的政治压力也剧增。蒋介石随后不仅迅速处理张学良,还指示撤职杨虎城,并调集37个师兵力,五路向西安推进,言辞激烈,显示出踏平西安的威胁。
周恩来在这危急时刻并未气馁,他一方面迅速与杨虎城等第17路军和东北军高级将领进行沟通,一方面针对蒋介石威胁,采取了果敢应对措施。经过中央批准,周恩来指挥一部分红军主力快速向关中推进,并为红军部队补充弹药、给养与无线电器材,亲自向红军将士们解释西安事变的意义,鼓舞士气。
与此同时,周恩来继续执行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尽最大努力迫使蒋介石兑现抗日救国的承诺,并通过信件与蒋介石沟通,劝说他避免挑起内战。然而,在蒋介石不断分化和挑拨的手段下,西安各方力量开始出现裂痕,局势急转直下。
若东北军和第17路军能够紧密团结,形成合力,西北地区将可能爆发一支强大的力量,既能迫使蒋介石履行抗日承诺,还可能营救张学良。然而,由于蒋介石惯常的政治攻势,西安局势迅速分化,形势愈加复杂,周恩来面临的压力急剧加大,随时可能爆发战争。
东北军,长期以张学良为唯一领袖,内部存在着老派与新派的严重分歧。张学良被软禁后,杨虎城名义上指挥东北军,但实际上面对高层的意见分歧,局势一度陷入混乱。新派少壮派激进且情绪化,认为如果张学良无法归来,他们必须采取行动营救他,为此甚至愿意与中央军开战。这使得内部纷争愈演愈烈。
少壮派更是采取了极端手段,刺杀了元老派代表人物王以哲,这一举动引发了东北军内部的巨大愤慨。局势一度岌岌可危,周恩来亲自前往红军司令部与少壮派沟通,确保红军在此时支持他们的立场。少壮派虽然极端,但最终被周恩来的耐心劝导所打动,甚至有军官在周恩面前流泪忏悔。
在这一极其复杂的局面下,周恩来仍保持冷静,坚决避免了东北军内部的大规模自相残杀。他亲自安排将少壮派代表送至红军驻地,避免了更大的冲突,并成功化解了这场内部危机。
这些日子里,周恩来几乎没有休息,每天工作到深夜,始终如一地保持中立,平衡各方利益,确保西安事变最终能够和平解决。他的努力不仅保全了中国的未来,也在党内外赢得了广泛的信任与尊敬。
可以说,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的卓越表现,标志着他真正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政治家,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