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的藩镇割据形势愈加严峻,其中以“河朔三镇”的地位最为强大。表面上,这些藩镇仍然称臣于唐朝朝廷,但实际上,他们已完全不受中央控制,不仅拒绝缴纳赋税,还自行任命官员,节度使的职位往往世袭,甚至可以传给亲属。唐朝政府对此束手无策。然而,在这片藩镇割据的局势中,突然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将领,他主动放弃了割据的利益,助力唐宪宗实现了大唐的复兴。那么,这位将领究竟是谁呢?
一、魏博的将领:田弘正
这位特殊的将领,便是出身魏博镇的田弘正!田弘正原名田兴,他的父亲田廷玠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堂弟。田承嗣,曾是安禄山与史思明的部将,后来归顺了唐朝,凭借自己的功劳被封为魏博节度使以及雁门郡王,之后便割据了这一方。魏博、成德和范阳三镇一度被合称为“河朔三镇”。田兴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文武双全,不仅“善骑射”,还“勇而有礼”,因此深得堂伯父田承嗣的宠爱。
后来,田承嗣的孙子田季安继任魏博节度使,但他为人放纵,生活奢靡,不顾军务,甚至经常进行无理的惩罚,造成了军中官员的不满。尽管这些官员多次上奏劝谏,田季安依然我行我素。而此时的田兴,已经在魏博军中担任兵马使,因其为人正直、待人宽厚,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声誉,“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
二、归附朝廷
随着田季安的作风愈加放纵,他开始对田兴心生忌惮,决定将其调离魏博。于是,田兴被派到临清,但他很快察觉到田季安意图除掉自己。为了保命,田兴假装自己患了风疾,甚至用艾草灸治全身,巧妙地骗过了田季安,保住了性命。直到812年,田季安病死,田季安之子田怀谏继位,但因年轻无能,无法有效控制魏博的军队,局势迅速动荡。最终,魏博的军队拥立田兴为新的节度使。
田兴上任后,便宣布要恢复朝廷的法令,要求魏博地区的版籍重新交还朝廷,若有人敢违抗,便视为死罪。他明确表示:“苟天子未命,敢有请吾旗节者死,杀人及掠人者死。”唐宪宗看到田兴的表态后,非常高兴,因为自安史之乱平定以来,魏博等六州已经有五十多年没有服从朝廷的管辖。宪宗立即派裴度前往魏博传达旨意,封田兴为魏博节度使、上柱国、沂国公,并赐予150万贯的赏钱,同时赐予“弘正”这一名字。
三、助唐中兴
田弘正归附朝廷的举动,在当时的藩镇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幽、恒、郓、蔡等藩镇纷纷感到寒心,派遣使者前来劝说、阻挠,但田弘正并未动摇,始终坚守对朝廷的忠诚。唐宪宗此时正在整顿藩镇,田弘正不仅主动提供帮助,而且在多次战役中屡次获得胜利。在征讨淮西时,他派遣自己的儿子带领三千兵马参与征战,多次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之后,田弘正又参与了对成德的王承宗的征讨,迫使王承宗将两个州交给朝廷。
818年,田弘正奉命出征李师道,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魏博军最终大获全胜,并在第二年彻底平定了叛乱。819年,田弘正晋升为宰相,并前往京城觐见唐宪宗。宪宗对他礼遇非常,田弘正的兄弟、子侄都被提拔进朝廷,许多人甚至得以担任高级职务,荣宠一时无二。到了820年,唐穆宗将田弘正调任成德,但由于其亲信军队被调走,导致了第二年发生兵变,田弘正的家属和将领三百余人被杀害。
通过田弘正的努力,唐朝不仅成功恢复了对河北地区的控制,也大大削弱了藩镇的割据势力,为唐朝的中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