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康熙与雍正两朝之间,备受宠信且权势滔天的重臣之一。在雍正朝,他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不仅在政界掌握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军界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凭借着与雍正帝的深厚关系,年羹尧在朝中形成了强大的权力网络,深得信任,迅速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
然而,这样的权力使他逐渐变得骄横自大。他开始把雍正帝的宠爱看作是自己的强大后盾,甚至不惜肆意妄为,公然挑战君主的威权。年羹尧的种种行为,不仅激怒了雍正帝,也为他最终的悲剧埋下了隐患。他从最初的府邸主仆,逐渐成为了雍正帝的亲密臣子,最终却在权力的漩涡中自毁前程,家族也因此遭到满门抄斩的厄运。那么,年羹尧到底是如何从宠臣走向死亡的呢?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原籍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省)。他是湖北巡抚年遐龄的次子。年家原本并不显赫,曾祖父年有升、祖父年仲隆在明朝曾为官,但在松锦会战中被俘为奴。直到顺治十二年,年仲隆考中进士,年家才逐步脱离奴籍,进入仕途。
年羹尧的个人履历非常亮眼。在康熙年间,他才21岁便考中进士,且文武双全,既能治理国家,又能平定叛乱。由于才能出众,他在康熙朝得到了重用,曾任四川巡抚,并且官至封疆大吏。当时年羹尧不过二十出头,便拥有了超凡的政治与军事权力,可见其非凡的才能与雄厚的背景。
众所周知,康熙朝末期爆发了“八子夺嫡”之争,这一事件令朝中权臣纷纷集结,争夺皇位的支持。三阿哥、八阿哥的支持者众多,四阿哥胤禛看似毫无优势。然而,胤禛并不孤单,他有一个重要的助手——年羹尧。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当蒙古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作乱西藏时,康熙帝派年羹尧协助胤禛作战。年羹尧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不仅解决了胤禛在西藏的困境,还逐渐建立起与四阿哥胤禛的紧密关系。
年羹尧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在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的叛乱导致清军损失惨重,年羹尧凭借卓越的指挥能力,帮助四阿哥胤禛化解了西北的困局,极大地增强了胤禛的支持基础。而胤禵,虽然手握重兵,却因缺乏经验,最终未能在战争中取得显著进展。年羹尧凭借他的军事智慧,帮助胤禛在朝中树立了更强的政治威信。
当康熙帝去世后,胤禛凭借年羹尧和舅舅隆科多的支持,成功登上了帝位,成为雍正帝。然而,民间对于胤禛上位的争议不断,很多人怀疑胤禛篡位夺权,尤其是八阿哥的支持者,他们的反应尤为激烈。雍正帝在此时迫切需要一场“重大胜利”来稳固自己的政权,于是他决定将年羹尧派往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尽管雍正帝最初并不想亲自动手,但年羹尧深知清军必然会与罗卜藏丹津发生冲突。在年羹尧的精心策划下,清军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取得了战胜的消息。雍正帝深感欣慰,为了奖励年羹尧,他不仅授予其一等公爵的封号,还亲自册封年家长子年熙为子爵,让其继承父业。年羹尧因此被授予更多的权力,并在西北地区担任要职,成为雍正朝的重要心腹。
然而,正当年羹尧处于人生的巅峰时,他却开始变得过于自信和放纵。年羹尧在职务上的权力不断膨胀,他不仅在衣着上采用黄包袱,还要求下属向自己行跪拜之礼,甚至私自下令发出大将军令箭。这种种行为无疑是在挑战雍正帝的权威。
雍正帝并非没有察觉到年羹尧的威胁。作为一位深谙帝王术的君主,雍正帝开始采取隐蔽手段来削弱年羹尧的权力。首先,他通过制造舆论来夸大年羹尧权势的过度扩张,引导朝野对年羹尧的行为产生怀疑。其次,他向地方官员下发密折,表示对年羹尧的不信任,逐步瓦解年羹尧与外界的联系。年羹尧开始察觉到自己正面临困境,甚至在临终前请求雍正帝宽恕,但一切都已为时过晚。
最终,雍正帝以“僭越、狂悖、专擅”等92条罪名,宣判年羹尧削爵夺权,并命其自裁。年羹尧在面对命令时迟迟不动手,最终在监刑官的催促下选择了自尽。年羹尧的家族也未能逃过此劫,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被剥夺了职务,囚禁在家,年羹尧的妻儿也未能幸免于难。年羹尧的长子年熙早逝,次子年富因行为类似年羹尧而被处死,而年家其余的子女则被流放至边疆,直到数年后才得以归京。
年羹尧的悲剧令人深思。他虽然曾是雍正帝的得力干将,功劳赫赫,却最终因贪恋权力、目中无人而走向灭亡。雍正帝的处置手段显示出他非凡的帝王智慧,在严肃整治年家时,也展示出一定的仁慈与宽容。年羹尧的命运成为了历史上一则警示:权力无常,忠诚无价,明智的君臣应当始终保持适度的距离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