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与曹仁展开了激烈的对峙。随着战事的推进,关羽逐渐占据上风,最终成功将曹仁驻守的樊城和襄阳围困得水泄不通。特别是樊城,由于曹仁的坚守,成为了关羽进攻的重点。城内的防守日益紧张,水源、补给线全都被切断,局势变得相当严峻。曹仁看到形势危急,不得不向曹操请求增援。应曹仁之请,曹操迅速派遣了精锐的于禁率领七军前来支援。这支精兵强马的部队,实力雄厚,对关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倘若没有突如其来的汉水暴涨,曹仁和于禁两路合力围攻,关羽必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战局极其不容乐观。
然而,正值此时,荆州地区已经连续遭遇了数日暴雨,汉水水位急剧上涨。关羽长期驻扎荆州,熟悉水战之道,于是他提前做足了准备,安排了大量战船,并选择了地势较高的地方安营扎寨。与之对比,曹军中的于禁和庞德两人并不擅长水战,他们将营地设在了低洼地区,且没有预先准备战船。随着汉水水位的上涨,这两个将领的营地很快被淹没,导致七军陷入了困境。
这场天赐良机为关羽提供了制胜的机会。利用水涨船高之际,关羽乘船发动攻击,迅速击败魏军,打乱了敌军的阵脚。于禁的七军全军覆没,庞德则被擒获,虽然宁死不降,但关羽依然成全了他。至此,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华夏,个人的军事生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与此同时,樊城中的曹仁也听闻了这一重大消息。于禁带领的七军已经全军覆没,意味着援兵已经断绝,樊城的防线极有可能崩溃。曹仁心生退意,准备放弃樊城,带领士兵突围。此时,幸得满宠劝说,他说道:“暴雨引发的山洪虽然猛,但也极为短暂,水位很快会退去。如果我们此时弃城逃走,关羽的军队势必长驱直入,威胁到许都,甚至会失去洪河以南的大量土地。我们只需再坚持片刻,就能等到主公的第二路援兵,局势就能得到扭转。”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满宠更是亲自示范,他让自己心爱的白马淹死在水中,以此向士兵们传递必死的信念。曹仁在满宠的鼓励下,最终决定坚守樊城,誓死捍卫这座城市。
远在北方的曹操得知前线战况,得知于禁七军覆灭的消息后,惊恐万分。担心关羽会趁机南下,攻占中原,他甚至一度准备迁都,以躲避关羽的锋芒。如此严重的局势,使得整个曹魏都陷入了动荡与恐慌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于禁的七军全军覆没,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然而,这支部队的实际人数远没有《三国演义》或传闻中那么庞大。根据正史的记载,七军的实际规模大约为3万人左右。
在《三国演义》中,七军中的两名将领,董衡与董超被提及,但关于七军的总兵力并未详细说明。而在《三国志》中,也只是简略地记载了“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并没有具体标明兵员数目。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史料中的其他记载进行推测。例如,《周礼·夏官·序官》中提到:“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按此推算,如果一军的规模是12000人,那么七军的兵力便约为84000人。但考虑到三国时期战乱频仍,许多军队人数并不庞大。以曹操和周瑜的军队为例,他们的主力军队通常也不过三五万,而根据史料记载,曹操的机动部队最多也不会超过5万人。因此,推测于禁的七军实际人数大约为3万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总结来看,三国时期,战乱不断,民众流离失所,绝少有规模庞大的百万大军。即便是3万人的军队,在那个时代也已经是相当强大的力量了。关羽北伐时,他的军队规模也大致在3万人左右,这一数字的确与历史资料相符。
(本文参考《三国志》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