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场之上,百姓如同微不足道的蚂蚁,生命脆弱得如同纸张般轻薄。连一匹战马的陨落,都能成为后世文人笔下浓墨重彩的题材。在这群战马之中,三国名马各有千秋:刘备有英姿飒爽的的卢,曹操拥有迅捷无比的绝影,孙权则骄傲地拥有快航。各自麾下的武将,也都配备了堪称绝世的战马。而其中最为传奇的,无疑是那匹“忠心一马事二主”,因绝食而死的赤兔马。他的两位主人,大家都耳熟能详——一位是勇猛无敌、力战三英的吕布,另一位则是千里走单骑、义薄云天的关羽。
吕布与关羽皆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名将,而赤兔马作为他们的坐骑,也因此名扬天下。然而奇异的是,赤兔马在吕布被杀之后,被曹操以爱才之心赠予关羽,起初生气勃勃,驰骋沙场。它载着关羽斩杀颜良、诛灭文丑,完成千里走单骑,解围白马镇,淹没七军大阵,几乎每场战斗都是英雄联盟的MVP。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匹曾经战力爆表的赤兔马,在关羽去世后却选择绝食而亡。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竟能逼得一匹马走向绝食,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赤兔马出生于西凉,幼时驰骋于荒漠戈壁之间。那个年代,战马的价值不亚于现代的战斗机,一匹成熟的骏马足以扭转战局。成年的赤兔马被西凉猛将董卓所得,西凉兵勇猛刚烈,赤兔在残酷战场中历练,见惯了腥风血雨和杀戮惨烈的场面。当董卓军队进入长安,为虎作伥时,吕布先杀死义父丁原,随后成为董卓手下得力干将。董卓为奖赏吕布,听从谋士李儒建议,将赤兔马赐予吕布。吕布感激涕零,第二次喊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誓言:“如蒙不弃,愿拜为义父。”
古代收义子认义父是很常见的事,这既巩固了君臣关系,也稳固了权力结构。毕竟在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所谓“朋友是用来出卖的,只有血亲才是最可靠的依靠”。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皆有义子,凡有实力者,都喜欢认义子,这种风气甚至延续至今。然而,董卓认吕布为义子,最终证明是个严重错误,虽然初期两人关系蜜月,但终究难逃破裂。
吕布为报答董卓的恩情,骑上赤兔,手执方天画戟,为义父扫除障碍,屡建战功。但当真正的大佬曹操出现时,吕布当即背叛,将画戟刺向董卓,导致董卓身死。乱世中,信誉如浮云,背信弃义虽然普遍,却难得人敬重。吕布因背叛名声败坏,辗转投奔刘备夺取徐州,又结交袁术斩杀使者,最终落得被曹操处死的结局。
赤兔马似乎有灵性,侍奉吕布这样的人物或许让它感到不齿。作为马中佼佼者,它可能被其他马匹耻笑。吕布之死,对赤兔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悲伤,似乎在等待更忠诚、更卓越的主人,来证明自身的价值。由此看来,吕布似乎并不配拥有这匹良驹。
赤兔马入曹操帐下,令曹操爱不释手,常常弃政务,骑着赤兔马纵情驰骋。曹操虽喜爱战马,更看重人才。为笼络关羽,曹操忍痛将赤兔赠予关羽,只求换得这位义气深重的将军“士为知己者死”的誓言。曹操的诚意令关羽动容,但义气为重的关羽早已决心追随刘备赴汤蹈火。尽管如此,关羽还是不得不接受曹操的好意,借赤兔斩杀颜良、诛灭文丑,狠狠打击袁绍军的士气。
关羽得知刘备消息后,义无反顾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归队。所过之处虽有拦截,但无人能挡其锐气,个个为其实力和忠义所折服。赤兔马这才体会到与吕布时截然不同的待遇——不受嘲笑,反而备受尊敬。
岁月流转,赤兔马随关羽屡建战功。虽然后世尊关羽为武圣,但他终究逃不过生命的终结。公元221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俘后拒绝投降,遭孙权处死示众。此后,赤兔马被孙权赐予马忠。可能是厌倦了厮杀,或是怀念关羽,赤兔自此绝食不饮。马忠为救赤兔,花费重金请来伯乐后人伯喜,寻求良方。
或许伯喜真能听懂马语,也可能是因敬仰关羽,伯喜讲述赤兔不随吕布死,是因吕布卑鄙无义;追随关羽去世,则因关羽深明大义,以死报恩。
结语:
赤兔马绝食而亡的故事,出自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史书或野史中,并无拟人化剖析赤兔内心的记载。但考生凭借故事新颖、立意深远,硬是将赤兔绝食演绎为史家津津乐道的新说。这也说明,只要逻辑通顺、有创意,即使是虚构的历史,也能吸引人们反复探讨,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