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用来评价刘备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如果可以的话,我甚至会在这五个字前面加上“大”字,来更好地描述刘备的伟大品质。
很多人看了《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的一些片段,就误以为刘备是完全靠眼泪和哭泣才得来的江山,甚至有些人认为刘备心机深沉,只是想通过试探诸葛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觉得他仅仅是运气好。可是,历史上的刘备若真是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从一个编草鞋的小人物,发展到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地位?如果有人觉得刘备的成功完全是运气,那这究竟是在贬低刘备,还是在低估曹操和孙权的能力呢?
一、仁义无双
首先来谈谈刘备的小义。大家都知道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深厚情感,然而,很多人误解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认为他只是为了夺回荆州而发动战争。然而,那时的人们或许比我们更了解刘备,他们当时不少人认为刘备会为了关羽发动对吴的战争。刘备不仅与关羽结下了深厚的义气,甚至刘晔等曹魏的重臣也认为他会为关羽报仇。举个例子:
《三国志·刘晔传》记载了曹丕曾问群臣,是否认为刘备会为关羽向吴国宣战。群臣一致认为,蜀国虽小且弱,但关羽死后,刘备必定会采取军事行动,表现出其强大的威胁力。刘晔则表示,关羽与刘备的关系像父子一般深厚,刘备一定会为关羽报仇,出兵打吴。
刘备的大仁大义,很多人看到一句“刘备之德近乎伪”便认为刘备是伪仁伪义。但事实上,刘备在汉末乱世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本心,尽力照顾百姓。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刘备被曹操追赶,百姓纷纷随刘备而走,这不仅仅是小说情节,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当刘备在当阳时,带着十多万大军和数千两的辎重,行进缓慢。曹操的兵力即将逼近,周围的人劝刘备赶紧保全自己,快点带领百姓逃到江陵。然而,刘备却回答:“我怎能抛弃百姓独自逃跑?”他不愿意抛下百姓,表现出他深厚的仁爱之心。有人说,刘备把百姓当作人质,用来威胁曹操,但事实是,曹操屡次屠城,他根本不在意百姓的死活。所以,刘备的仁爱并非虚伪,而是为民着想,亲自断后,为百姓们争取生存的机会。
刘备为了自己的仁义,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将自己的家庭也置之度外,失去了两个女儿,差点也失去儿子。历史记载了:
《三国志·曹纯传》提到,刘备在长坂被追击时,失去了他的两位女儿和部分辎重。
二、善于团结,号召力强
刘备在团结和号召力方面的能力,不言而喻。只要看看他的集团,关羽、张飞等都是名将,诸葛亮更是千古名相,个个忠诚于刘备,这说明刘备具备极强的号召力和团结能力。
其实,刘备的号召力在年轻时就已经展现出来了:
《三国志·先主传》提到,刘备年轻时并不爱读书,但却对狗马、音乐和美衣服有浓厚兴趣。身高七尺五寸,气度不凡。他少言寡语,善于与人交往,待人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年少时,他就善于交结豪杰,身边人纷纷争相归附。
三、志向坚定,百折不回
刘备在三国鼎立之前,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许多人若是遇到这些困难,早已选择放弃。但刘备没有。尽管曹操也遭遇过失败,然而曹操的失败并没有让他陷入生死存亡的绝境。
而刘备,曾多次面临过生死攸关的巨大失败。
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没有失败,而是能够屡败屡战,最终走向成功。刘备的经历正是如此,他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展现出了真正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