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英雄辈出,王侯将相更是如过江之鲫。然而,能够以文官身份入列武庙,并被尊奉为“十哲”的人物却屈指可数,张良和诸葛亮是其中唯一的两位。水镜先生曾对诸葛亮给予高度评价:“他可比兴周八百的姜子牙,亦可比旺汉四百的张子房。”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致力于匡扶汉室。从隆中决策三分天下起,他为国家付出了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始终把恢复中原作为己任,献身于蜀汉的复兴。然而,尽管他以命运为赌注,十年间屡次征伐中原,依然无法逆转局势,未能实现自己的壮志。最终,诸葛亮在尚未成功复兴蜀汉时因病去世,死前他已精心筹划自己的后事,并且早有安排。然而,他在死后却留下了一个错误的决策: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放了一个不该放的人。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未能实现预期,但他也逐渐摸透了老对手司马懿的为人。第六次北伐时,诸葛亮亲自带病出征,利用北伐大军粮草短缺之际,巧妙布局,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然而,在他即将成功之际,祁山连续半年未曾下雨,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如瓢泼而下,导致司马懿侥幸逃脱。此时,诸葛亮的心血尽毁,失望愤懑的他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不久后去世,七星灯续命未能成功。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丞相府的权力由谁继承。因为在当时,蜀汉的军政大权几乎全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刘禅自己也承认:“政归葛氏,祭则归寡”,意思是国家大事由诸葛亮掌握,而他自己只负责祭祀等礼仪事务。刘禅甚至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可见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与依赖,诸葛亮无疑是当时的权臣,且并非奸臣。
然而,在诸葛亮去世时,蜀汉五虎将已基本去世,魏延成为唯一在军中拥有实权的人物。然而,诸葛亮始终对魏延心存戒备。要不是刘备的干预,魏延早就被诸葛亮所除,因为他认为魏延心中有反骨,迟早会叛变。而且,魏延也曾是诸葛亮续命的七星灯的“罪人”,他曾误吹灭了这盏灯。诸葛亮生前曾问魏延,若自己去世后谁应掌权。魏延的回答是,不应该让蜀地的士族掌权,因为刘备入蜀时得罪了许多蜀中望族,若由蜀人接掌大权,可能会对刘禅不利。他认为应由军中有威望的人接任,显然他是建议自己掌权。诸葛亮听后,更加坚信魏延若得权力,必然会反叛,因此他早已为此做好了应对的安排。
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召集文武百官交代后事,却没有召见丞相府的军司马魏延,只邀请了杨仪和姜维等人。诸葛亮决定让杨仪接管大军并带回成都,而魏延则负责断后。杨仪是丞相府的两位长史之一,常年随诸葛亮出征,虽然能力出众,但品行上却没有得到太多好评,蜀汉朝廷中几乎无人喜欢他。而且,杨仪与魏延一直不和,曾数次激怒魏延,甚至几度拔刀相向。
诸葛亮死后,杨仪认为自己作为资历最老、深受诸葛亮宠信的人,是最适合接管大军的人,因此通知魏延断后,自己则先行返回成都。而魏延得知此事后,不禁愤怒异常。早已对杨仪心生不满的他认为,自己是军中实际的统帅,如何能甘心让一个文官掌握大军?他认为自己有能力继续北伐,蜀汉不该因诸葛亮的一人之死而停滞不前。因此,魏延决定不听从命令,而是带领军队抄近路追赶杨仪,甚至将回成都的栈道烧毁,准备在阵前一决高下。
两军对峙,杨仪戏谑魏延问:“敢否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如果魏延敢喊,便可交出大军。然而,魏延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军中如日中天,不惧任何挑战,便大声喊道:“谁敢杀我!谁敢杀我!谁敢杀我!”话音未落,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怒喝:“我敢杀你!”魏延回头一看,正是马岱,诸葛亮早已预料到这一刻,并安排了马岱作为后手。马岱趁魏延不备,一刀斩下了他的头颅。这一切,正是诸葛亮早有预谋,准备防范魏延在自己死后可能带来的动乱。
魏延死后,杨仪不仅践踏魏延的头颅,还在成都大肆诬陷魏延谋反,并且屠杀了魏延的三族,充分显示了杨仪的阴险与小人本色。魏延的死,使得蜀汉再无能抗衡的大将,这也导致了后期廖化的孤军奋战。诸葛亮的安排,真的如此妥当吗?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至今仍在后人中引发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如果诸葛亮当时采纳魏延的计划,结局或许会不同,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魏延的能力,并非无足轻重的角色。至于魏延是否忠诚,其实他并无选择。此时,天下格局已定,魏延若擅自称王,必定死路一条,而投降魏国同样不可能。因此,他只能忠心耿耿地为蜀汉效力,力求在历史上留名。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虽一度被架空,但若是魏延掌权,未必不能为蜀汉延续更多岁月。可惜最终依靠姜维支撑的蜀汉,仍难挽回颓势,最终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灭亡。而杨仪,尽管活到最后,最终也未能接掌大权。诸葛亮早已指定了蒋琬为接班人,杨仪虽然自恃资历最老,凭借自己在平叛中的功劳,曾一度对蒋琬心怀不满,甚至曾说:“早知如此,还不如投降魏国。”然而,最终因言辞不当被告发,遭到贬职,最终选择自杀,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极尽智谋与勇略,收复二川,排八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策马立下了赫赫战功,奠定了三国的历史格局。然而,最后他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杀了一个不该杀的魏延,放过了一个不该放的杨仪。关于诸葛亮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或许只有后人才能作出最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