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伟大统一,整个人的气质和眼神似乎都透着一股无比的自信与满足。站在宫殿高处,俯瞰大地,那个曾经割裂的天下终于被他一手收归怀中。这一刻,他如同一位精湛的厨师,手捧自己亲手烹制的美食,尽管旁人未曾发问,他也忍不住自豪地介绍起这道大菜。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未来也在他脚下延展。
当时,嬴政的左右尽是能人志士,李斯的才华自然不言而喻。王绾,文武全才,曾在王翦攻破楚国的大战中担任要职,为整个战局的胜利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支持。然而,王绾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年事已高,耳朵听不清楚,脾气倔强,而且极力坚持古老的传统,极不接受新鲜事物。这一点,注定了他与嬴政这位眼光独到、喜欢进取的君主并不契合,最终的结局显得有些悲凉。
李斯,楚国上蔡人,在战国末期投奔秦国,获得吕不韦的赏识,被引荐进入宫廷。吕不韦眼光独到,及时发现了李斯的才干,将其收为舍人并逐步升任为郎、长史和客卿。李斯在吕不韦失势后,继续稳固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嬴政一登基,便调整了辅政班子,将李斯任命为司法部长兼其私人秘书。李斯学识渊博,嬴政常常向他请教问题,李斯为了避免被问倒,几乎废寝忘食,始终在书籍中寻找智慧。嬴政的好学精神,深深影响了李斯,常常看到他一边阅读沉浸其中,一边患上了因长期持竹简而导致的腱鞘炎。
在嬴政的治理下,李斯可以说是嬴政的得力助手,始终默默耕耘,力图使秦国成为真正的强大国家。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嬴政逐渐陷入暴政的迷雾,李斯内心的不安开始滋生。其实,他从未真正有意背叛过嬴政。李斯一直深知,嬴政的所作所为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标新立异,但一些过于严苛的政策和措施,已经让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嬴政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的过程中,李斯亲眼目睹了无数工人被残忍处决。每当某块石雕出现瑕疵,工人和负责人便立即被杀。这样的做法让李斯心生恐惧,他忍不住劝谏嬴政:“如此下去,工地上的人会被杀光,到时连石雕的工人都没有了。”但嬴政只是冷冷回应:“你觉得怎样才好?这工程根本就是豆腐渣工程。”显然,嬴政的心境已被权力和空虚吞噬,他已经不再理会一切反对声音。
李斯曾为嬴政推荐了卢生这位术士,然而当卢生被发现是个骗子,李斯顿时感到如坐针毡。为了避免嬴政怒火中烧,李斯急忙派赵高去捉拿卢生,结果这一事件成为日后李斯与赵高紧密关系的转折点。在嬴政的东巡途中突然去世后,李斯感到震惊和茫然。嬴政没有立太子,若是宣布嬴政死讯,政权恐将陷入一片混乱。在此时,李斯明白,他只有选择支持胡亥,尽管胡亥性格懦弱、沉迷于享乐,却与嬴政的理想主义截然不同。
李斯与赵高联手,最终逼迫扶苏死于异乡,蒙恬与蒙毅兄弟也被暗中处决。公元前210年,胡亥继位为帝,虽然他身为嬴政的儿子,但对权力的渴望并没有嬴政的魄力和智慧。他只沉迷于享受,而没有承担起领导国家的责任。赵高深知胡亥只需依靠自己,便能掌控整个国家的命运。
随着时间推移,赵高掌握了大权,但他始终未能摆脱自己内心的不安。为了试探大臣们的忠诚,赵高设计了一场极为荒唐的“指鹿为马”事件。朝会上,赵高献上了一只鹿,并称其为“良马”。胡亥虽然愣了一下,却随即哈哈大笑,觉得赵高是在开玩笑。然而,赵高坚持说这是一匹马,许多大臣因惧怕赵高的权势,不得不附和,最终那些反驳赵高说这是鹿的大臣们,被秘密处决。
李斯深知赵高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愤慨,然而他并不敢直接与胡亥交涉。赵高察觉到李斯的心结,便不断在胡亥面前散播李斯的负面消息,最终导致胡亥下令逮捕李斯,并将其三族满门抄斩。
李斯的死标志着秦帝国的政治彻底陷入混乱。赵高虽然得意洋洋,掌控了胡亥,但随着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秦国的统治摇摇欲坠。公元前209年,起义蔓延开来,胡亥依旧无所作为。赵高准备暗中除去胡亥,但这时,胡亥的死竟发生在一场意外之中。赵高趁机扶持新的傀儡——子婴,但子婴很快联合反抗,最终被赵高所杀。
而在秦王国短暂复兴后,刘邦的军队迅速逼近咸阳,子婴不得不投降。最终,秦国在其短短的辉煌和残暴之后彻底灭亡,嬴政的帝国成为了历史的过往。
尽管李斯在帮助嬴政统一天下、推动中国封建化进程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最后的命运也充满了复杂性。李斯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人性的缺陷,也反映了秦朝政治体制的裂痕。而嬴政和李斯,尽管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冒险精神与创新思维,为后世的帝王将相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模板,尽管这个模板最终为暴政和混乱所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