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西方列强势力纷纷崛起,对这片资源丰富、幅员辽阔的土地虎视眈眈,觊觎已久。尽管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不断,但仍有一些能人志士,竭尽全力希望挽救摇摇欲坠的大厦,李鸿章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李鸿章在历史上的评价颇为复杂,既有赞誉,也有批评,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对晚清政府的贡献巨大,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人物,其影响力不可替代。作为晚清政府的主要外交官员,李鸿章对外政策尤为关键,今天我们特别聚焦于他对日本的态度变化。
李鸿章对日本的看法,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两个明显阶段。战争爆发前,他对日本的态度经历了“联日”、“防日”到“师日”的复杂转变,贯穿始终的是一种轻视日本的思想。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仍保留“师日”的倾向,“制日”则成为其主要策略。
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国与日本曾是血脉相连的邻邦,文化相通,彼此依赖。然而,双方均闭关锁国,直到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国门,晚清政府对日本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感。韩小林在《论李鸿章的日本观》中指出:“古倭奴国,曾在东洋诸岛国中颇具实力,距中国东南沿海不过数日航程。自元世祖以来,日本未与中国恢复朝贡关系。”
经过综合分析,李鸿章提出以“小惠”引诱日本,企图与其携手共同抵御西方列强的侵袭。此时,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西方的强大与先进,也看到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的翻天覆地变化。
李鸿章目睹日本大量从西方引进机械设备和船舶,仿造先进的枪炮与铁路,并派遣大量人才赴海外学习先进技术和工艺,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相比之下,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交往极其有限,彼此了解甚少。面对现实,李鸿章不仅主张派遣使节出访西方,还力求笼络近邻日本。
虽然此时李鸿章倾向于“联日”,但对日本的威胁却从未放松警惕。《论李鸿章的日本观》中记载,他曾言:“中国尚未派员长驻日本,但日本邻近肘腋,实为中土大患。”他在给奕?的信中也明确表达了相似观点,认为若中国国力强盛,日本只能依附臣服,携手抵御西方;但若中国衰弱,日本便可能加入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列。
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势崛起,晚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李鸿章等外交官员也逐渐认识到日本的隐忧和崛起。威胁迫使官员们思考变革之道。1870年代,同治九年,李鸿章上奏的《尊议日本通商事宜片》详细阐述了“联日”策略,期望以此稳定日本,防止敌友未分的局面恶化。
几年后,这一策略初见成效,中日携手抵御西方压力,但这短暂的合作只是昙花一现。甲午战争爆发前,晚清将日本视为近邻兄弟,双方短暂联合。可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逐渐萌发了侵略野心。
1870年左右,为缓解国内危机,日本放弃了合作立场,将觊觎已久的爪牙伸向了辽阔的中国。随后,日本先后入侵台湾和琉球,这一系列不道德的军事行动引发了晚清政府的高度警惕。
国内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深入研究日本的崛起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此前已对日本保持戒心的李鸿章,面对日益增长的威胁,迅速转变立场,放弃“联日”而转为“防日”。
据《论李鸿章的日本观》记载,晚清政府内部开始出现“海防”与“塞防”的争论,李鸿章主张重点加强“海防”,将防备日本置于首位。他深知日本经过变法日益强大,心中忧虑重重。在与同僚书信中,他明确写道:“日本事事仿效英美,后必成我之患,积弱之中国有强邻在侧,我将如何应对?”
他还强调清政府海防方向:“海防一事,专为防备日本设,不是针对西方国家。”这些言论无不显示出李鸿章对日本威胁的深刻认识。
伴随日本国力日益增强,李鸿章在“防日”基础上,逐渐萌生了“制日”思想。虽然当时清朝部分主战派呼吁“东征日本”,但深谙国情的李鸿章坚持以外交手段解决纷争。
他深知,国家自身强大才是立足国际的根本,战争无法根本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只有通过变法图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他一方面警惕日本,力争营造稳定环境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推行改革,谋求国家长远发展。
表面上看李鸿章似乎软弱无力,实则其用心良苦,努力为国家争取喘息空间。
然而,敌人从不手软。1894年至1895年,中日两国爆发直接冲突。庞大的清帝国在这场战争中溃败,被一个小岛国击得粉碎。甲午战争以晚清的惨败告终,割地赔款成为国家的耻辱。李鸿章被迫前往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心中虽充满不甘,却为了国家的恢复不得不忍辱负重,背负“历史罪人”的称号。
即便如此,李鸿章依旧保持清醒和大度。1895年在马关谈判时,他坦率地向伊藤博文承认甲午战争的利弊:“此次战争有二利:一是日本成功利用西方式海陆军体制,证明黄种人不逊于白种人;二是中国因战争惊醒,从长久迷梦中觉醒,这都是日本促使中国自强的功劳。”这些话虽有自嘲意味,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对自我和国际形势的重新认识。
李鸿章一方面承受战败沉重压力,一方面谋划快速恢复国力,继续坚持“制日”思想。他的“轻日”思维已荡然无存,主要以“制日”为核心,甚至开始考虑“师日”的可能。
这使得晚清朝廷上下更加关注日本,也更加重视改革以挽救日益腐败的政府。改革变法风起云涌,无论是自发还是官方推动,学习西方先进工业与知识成为时代潮流。作为朝廷重臣,李鸿章亦积极参与,但他比其他人看得更远。
无论如何吸收西方和日本的经验,李鸿章心中“制日”的信念始终坚定,日本在他眼中始终是潜在的祸患。
尽管李鸿章思路清晰,但甲午战败后,他急于恢复国力,反而陷入被动。他选择拉拢俄国作为“外援”,希望借助强国保护清政府,获得缓冲时间。1896年,他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
谁料此举引狼入室,俄国非但未能制约日本,反而成为东北危机的导火索(此处不细述)。这场战争的失败给李鸿章带来巨大打击,使他急切寻求解决方案。
俗话说“急事缓办”,可李鸿章未能静下心来深挖自身问题,贸然引俄入局,反被列强利用。正如当年联合日本抵御西方一样,他寄望于列强调停战后事务,终因“怀璧其罪”遭受各方觊觎。
李鸿章虽然认清日本为最大隐患,但未能察觉其侵略野心,仍期待以外交方式恢复中日和平,争取变法时间。然而,历史未按他设想发展。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虽为国家奔走努力,却注定成为历史上的失意政治家。签订《马关条约》后不久,外交失败不断,联俄制日策略彻底崩塌。晚清不仅未能恢复元气,还在列强压力下签订《辛丑条约》,进一步加深国家危机。
李鸿章的外交方针失误和思想未彻底转变,导致对日关系及战争的失败。他倡导的晚清自强理念也因此瓦解,昔日豪情渐逝,联俄制日计划彻底破产。
但他对日本的防备和“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