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5岁的郭绪栋一边叼着烟枪,一边直截了当地向吴佩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老朽可不屑当什么山东盐运使,倒不如给我个山东省省长的位置,让我在家乡父老面前显显脸,死后也能心安理得。”吴佩孚听罢,脸上露出一丝难色,但他还是点了点头,回应道:“这事好办。”然而,郭绪栋这一番话,显然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毕竟,吴佩孚是当时直系的核心人物,且一向秉持着“唯才是举”的原则,严禁任何人徇私用人。郭绪栋竟敢直接向吴佩孚伸手索官,而且还看不上如此丰厚的职位——盐运使,令人费解。可郭绪栋确实不是一般人物,虽然一生屡次落第,始终没有高官厚禄,但他在关键时刻几次帮助了吴佩孚。早年吴佩孚得以崭露头角,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郭绪栋的提携,而吴佩孚发迹后更是对他感恩戴德。
郭绪栋,字梁丞,生于1860年,家住山东胶州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凭借秀才身份参加了济南乡试,却不幸落榜。无奈之下,他回到家乡开馆授徒,靠教育维持生计。然而,命运似乎给了他一次转机,郭绪栋结识了山东巡抚张曜的儿子,得以投身张曜的军中,担任文案工作,并且深得赏识。凭借这一机会,他一路升迁,最终成为了济南商埠局局长兼市政公所总办。一次,郭绪栋在天津巡警总局负责文案工作时,遇到了一名新来的年轻兵士——吴佩孚。吴佩孚翻看郭绪栋的文稿,指出文法错误与语句不通之处。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早就被训斥得无地自容。但郭绪栋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察觉到吴佩孚对文字的敏感,便倒了杯茶,与他谈起了书法与文辞。交谈之中,郭绪栋得知吴佩孚同样是秀才出身,且成绩优异,两人一见如故,迅速结成了异姓兄弟,并约定:“若得富贵,勿忘彼此。”在郭绪栋的引荐下,吴佩孚得以进入保定军校深造,开启了自己辉煌的军旅生涯。尽管吴佩孚原本天资聪颖,但正是郭绪栋的引领,让他的事业有了腾飞的机会。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吴佩孚凭借流利的日语和擅长勘察测绘的能力,伪装成马贼潜入俄国军营,成功获取情报,帮助日本军队取得了战争胜利,并因此被晋升为上尉。吴佩孚的军事才能得到认可,后来郭绪栋抓住时机,向北洋的权力核心人物段祺瑞推荐了吴佩孚。段祺瑞听闻郭绪栋对吴佩孚的高度评价后,问道:“听说你很看重曹锟手下的吴标统,说他潜力巨大,是否如此?”郭绪栋毫不犹豫地点头:“确实如此,北洋将领中,吴佩孚无出其右者。”当段祺瑞询问吴佩孚与他麾下的悍将徐树铮有何不同之处时,郭绪栋冷静地说道:“各有优势,若论心机、手段,小徐子略胜一筹;但若论军事指挥与战略布局,吴佩孚却更为出色。”郭绪栋坦言,吴佩孚是正直之人,而徐树铮则有些性格偏激,与已故的袁世凯有几分相似。段祺瑞听后明显动心,最终在郭绪栋的推荐下,吴佩孚被段祺瑞接纳,逐渐崭露头角,成了北洋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
1918年,吴佩孚已经晋升为北洋军的高级将领,担任第三师师长。在这一过程中,吴佩孚并未忘记郭绪栋的恩情,将其招至自己帐下,任命为参谋长。吴佩孚为人严谨,治军严酷,尤其严禁军中吸毒。然而,对于依旧嗜鸦片如命的郭绪栋,吴佩孚却表现出特别的宽容。他公开宣布:“军令如山,但这是针对所有人,而郭公例外。”郭绪栋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事,但作为参谋长,他每一天都在八大处闲坐谈天,吴佩孚则高薪厚禄,毫不吝惜地养着他。
1924年,65岁的郭绪栋再次直接向吴佩孚提出要求:“我不想做什么山东盐运使,干脆给我个省长的职务吧,这样我在家乡父老面前也能有些面子,死也能心安。”这番话让周围的人都大吃一惊。毕竟,吴佩孚一向以严格公正著称,几乎从不徇私用人。郭绪栋却毫不客气地开口要求如此重要的职位,让人感到非常意外。见吴佩孚面露难色,郭绪栋嘴角微微上扬,反问道:“你高高在上,难道我就不配做一任省长?”面对这番无理要求,吴佩孚虽有些为难,但还是点头答应:“这事好办。”
虽然吴佩孚答应了下来,但他心里清楚,这事并不简单。时任山东省长的熊炳琦是曹锟的亲信,如果吴佩孚直接让自己的参谋长替代曹锟的亲信,必定需要做出合适的解释。经过长时间的周旋和努力,吴佩孚终于在六个月后,成功为郭绪栋争取到了山东省长一职。然而,当委任状递到郭绪栋面前时,他的身体已经严重虚弱,病入膏肓,几乎没有力气再担任这一职位。不久后,郭绪栋因病去世,吴佩孚深感痛惜,亲自为他撰写了挽联,表示对他一生的敬重与怀念:“公而无私,国而忘家,弃下老母孤儿,有我完全担责任;义则为师,情则为友,嗣后军谋邦政,无君谁与共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