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那个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伟大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神秘与传奇,尤其是他去世的细节,更是让后人津津乐道,激发了无数的猜测与推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巡游已经进入第五次,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出行。途中,秦始皇突然病倒,病情迅速加重。一直信奉鬼神与养生之道的他,深知自己终究是肉体凡胎,难逃病痛的折磨。在此紧急时刻,秦始皇亲自写下了一封书信,托付给随行的使者,他在信中写道:“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今后的一切都托付给你,务必立即让公子扶苏赶来,将我的灵柩运回咸阳,并安葬于骊山。”信中还附上了秦始皇的御章,这封信随赵高一同保存,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行宫悄然离世。
按照秦始皇的安排,公子扶苏应被召回继位,并发布消息全国公知,但此时的丞相李斯却认为事情过于急促,不能草率行事。秦始皇的突然离世,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朝中变动,甚至可能引发民众的怀疑。李斯深知,若消息泄露过早,极有可能造成国家动荡。为了避免这些变数,他决定将秦始皇的死讯暂时封锁,仅有少数随行人员知晓真相。
李斯将始皇的遗体安置在辒辌车内,这种古代的马车不仅可以容纳尸体,还能作为丧车使用。然而,赵高心中早已存有不轨之心,与胡亥和李斯暗中策划,悄悄销毁了始皇原本立下的扶苏继位遗诏。更为阴险的是,他们伪造了一份遗诏,声明秦始皇立胡亥为继承人,并指责公子扶苏、将军蒙恬等人犯下种种罪行,逼迫二人自杀谢罪。
最终,经过一番周折,赵高等人确认扶苏已经自杀后,开始启程返回咸阳。在返程途中,炎热的天气让秦始皇的遗体逐渐腐烂,车厢内弥漫出难闻的臭气。李斯担心恶臭引起民众的注意,于是决定仿效古人,用咸鱼的味道掩盖尸体的腐臭。他命令随行人员,每车都必须载上一石咸鱼,这样,臭味被鱼腥的气息所掩盖。终于,他们回到了咸阳,将秦始皇死讯宣布出来,并宣读了伪造的遗诏,称扶苏死于“谢罪”,并且立即宣立胡亥为帝,史称“秦二世”。
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在《史记·始皇本纪》中考证过秦始皇的外貌特征,并推测其死亡原因。史记中提到秦始皇“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这些特征让郭沫若推断,秦始皇很可能患有“软骨症”,这也解释了他胸部的异常发育,以及声音沙哑的症状。此外,郭沫若进一步推测,秦始皇从小体弱多病,成年后常伴有羊癫疯。某次外出巡游时,羊癫疯发作,头部撞击青铜冰鉴,造成严重的脑震荡,随后病情加重,最后导致昏迷并引发脑膜炎,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结。
然而,郭沫若在自己的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中提出了另一种大胆的猜测,他认为秦始皇的死并非单纯的病痛所致,而是胡亥亲手所谋杀。胡亥在密谋废除扶苏、登上帝位的过程中,深知赵高和李斯的支持是自己权力的关键。但他却担心赵高、李斯随时可能反悔,因此决定在秦始皇病重之际,偷偷地插入铁钉,借此加速秦始皇的死亡。正因如此,秦始皇在痛苦交加的情况下,最终没能挺过来。
无论是《史记》中的记载,还是郭沫若的推测,历史学者们都未能给秦始皇的死亡找出确凿的答案。关于秦始皇之死的种种假设,始终留给后人一个谜。无论如何,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帝王之一,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戏剧性,而他的死亡,更是为这个传奇增添了无尽的神秘感与猜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