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7月26日,早上10点半左右,阳光洒在练兵场上,两江总督马新贻刚刚完成了军队的校阅。在亲兵的护卫下,他正步出练兵场,身边围绕着几名得力助手。突然,一位陌生人猛然跪倒在地,痛哭喊冤,眼中充满了绝望。这个突如其来的场面引起了马新贻的注意,他不由得稍微分心,脚步停滞了片刻。
就在这时,围观人群中,一个身影如闪电般冲出,手中握着一把锋利的匕首。只见他一跃而起,毫不犹豫地刺向马新贻的腹部,匕首穿透皮肉,深深地刺入。随即,凶手猛地转动匕首,拉扯出一道血肉模糊的伤口,马新贻的肠子被生生拽了出来,鲜血四溅。
凶手行凶后,没有丝毫逃跑的意思,反而冷静地站在原地,眼神冰冷。他沉声喊道:“吾乃河南汝阳张汶祥是也!”声音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刹那间,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那位跪地喊冤的男子似乎意识到事态不对,迅速站起身,匆忙逃入人群中,消失无踪。
马新贻倒地后,血流如注,生命垂危。紧急送往医院时,医生检查后发现,伤口极为严重,且马新贻的口鼻、颈部已开始浮肿,十指发青,显然是中毒了。刺客的刀刃上涂有毒药,显然是蓄意要致命。医生心知肚明,这一伤势无法治疗,立刻告知亲属,恐怕无法挽回。于是,马新贻的家人,心急如焚,赶忙请来道士和神婆为他祈福,然而所有努力都未能改变命运。晚上,马新贻气绝身亡,享年仅50岁。
消息传出,朝廷震动。慈禧太后和同治帝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惨剧所震惊。作为清朝的最高官员,马新贻的惨死无疑是对皇权的极大挑衅。这一事件不仅使整个朝廷陷入混乱,也让慈禧开始怀疑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阴谋。最令她忧虑的是,这是否与湘淮系的势力有关,尤其是两江一带的湘军军官,是否策划了这起刺杀。
在清朝,江南地区不仅是最为富庶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一旦这里动荡,整个清朝的政权也将随之动摇。因此,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同治帝和慈禧太后都十分担心局势恶化,于是紧急命令曾国藩前往江宁,重新担任两江总督,以平定骚乱。
然而,曾国藩在接到朝廷命令后,表现得颇为高傲。他一方面表示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右眼失明,无法再担任如此重任,建议另请高人。慈禧不敢强迫他,于是反复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曾国藩在承诺朝廷给他充分的保障后,才接受了这一任务。
曾国藩回到两江地区后,虽然正式接任了总督职务,但他对马新贻被刺的案件却始终未曾立刻过问。他大约等待着相关调查人员到达,才开始进行案情的调查。经过一番深入的侦查,曾国藩得出了一个“私人恩怨”的结论:马新贻与刺客张汶祥有着复杂的私人关系,事情背后并无外力插手。两人的关系追溯到马新贻在安徽任职时期,当时马新贻为了打击捻军,雇佣了张汶祥作为幕僚。张汶祥曾是太平军的一员,后来投降清朝,为马新贻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情报。然而,随着马新贻的政治升迁,两人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马新贻与张汶祥的妻子产生了私情。
这段私情最终导致了张汶祥的愤怒和报复。在1861年,马新贻败给太平军的陈玉成,张汶祥看到马新贻处于风头浪尖,迅速与他划清界限,并趁机离开。而当马新贻再度崭露头角,成为浙江巡抚时,张汶祥则因生活困顿,前来投靠。马新贻并未冷落他,而是为他安排了一个小职务。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平息张汶祥的怒火。
在马新贻升任两江总督后,他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将张汶祥的妻子从家中带走,藏匿在府中。张汶祥得知此事后,愤怒至极,决定报复。于是,他悄然潜入江宁,在一次妻子外出时,亲手将其杀害,并伪造成一场抢劫案件。
马新贻知道事情背后可能与张汶祥有关,但由于丑闻涉及私人生活,未予公开。甚至在其妻去世后,马新贻也只是悄悄进行调查,选择了隐瞒这段丑事。然而,张汶祥感到自己已无路可退,便做出了极端的举动:刺杀马新贻。
这起刺杀事件,最终在清廷的调查中,以“私人恩怨”结案。官方给出的结论是,张汶祥因为长期积累的怨恨,而决定刺杀马新贻。朝廷不敢深究,尤其是在慈禧太后的强力干预下,这起案件迅速被草草了结,马新贻之死被归咎于“个人情感纠纷”。
然而,这个结论显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许多官员对此表示怀疑,并暗自认为,这背后可能有更深的政治阴谋。一些人甚至猜测,张汶祥的刺杀行为,可能得到了湘军某些大佬的指使,目的是借此警告朝廷,江南地区的局势已经不受清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