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突围行动中,我军被日伪军团团围困,眼看就要陷入绝境。然而,在这生死一线的时刻,队伍里却站出了一位手持机枪的日本兵。他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41年9月初,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那一天,八路军115师第6教导旅的政治部主任杨忠,带着17团的两个营,暂时驻扎在山东惠民县淄角镇的夹河村。中午时分,大家刚刚盛好饭,准备好好吃几口热饭时,突然前方的哨兵传来了急促的枪声。那阵枪声在秋风中格外刺耳,听得人心头一紧。
杨忠和团长龙书金立刻放下饭碗,带领机关部队冲了出来。几名急匆匆赶来的战士喘着气报告:“敌人从青纱帐那边摸过来了,人数不少!”这时,17团的二营驻扎在十几里外的陈牛庄。杨忠迅速做出决定,与龙书金商量后决定先朝陈牛庄方向突围,与二营汇合,然后伺机反击。
部队很快集合,朝西北方向开始转移。然而,他们还没跑多远,就被敌人堵在了村外的大片豆子地里。初秋的豆子地绿意盎然,田里沉甸甸的豆荚几乎快要裂开。但在这片平静的田地背后,敌人早已架好了几挺“歪把子”机枪,封锁住了所有退路。豆叶在子弹的打击下“扑簌扑簌”掉落,子弹呼啸着从战士们头顶飞过,压得大家根本抬不起头来。
面对这种局势,龙书金果断指挥部队多次发动突围冲锋。但每一次都被敌人的机枪火力压制,且损失惨重,几十名战士在冲锋中倒下,鲜血很快染红了田埂。敌人的援军越来越近,如果再不能突围,就可能被前后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气氛紧张到几乎让人无法呼吸。一名营长忍不住把军帽摔在地上,怒吼道:“不怕死的跟我上!”说完,他端着枪,第一个冲了出去。紧接着,十几名战士也跟着他冲向敌阵,大家像是要用自己的身躯去劈开这道敌人的火网。然而,英勇的冲锋最终未能成功突破,没跑多远,战士们就被密集的子弹击倒,纷纷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的味道。就在这生死关头,从豆子地里突然站起一个人来。他的身高不高,身穿着旧军装,怀里抱着一挺机枪,竟是一个日本兵。前面的敌人愣了一下,认出了他——这是“自己人”。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那名日本兵忽然把机枪的枪口转向敌人的机枪阵地,猛烈扫射过去。密集的子弹让敌人的火力点瞬间熄火。短暂的沉寂过后,杨忠大声喊道:“冲!”
趁着敌人慌乱,部队迅速向前冲,突破了敌人的火网,杀开了一条血路,成功向陈牛庄方向突围。那么,这位拿机枪的日本兵到底是谁呢?接下来,小僮会为大家慢慢道来。
原来,这位日本兵名叫小岛。早在1939年初,日军进攻陵县时,小岛被我军俘虏。那时,他因重伤高烧不退,几乎死于战场。是杨忠想尽办法,通过百姓交换几支盘尼西林,才救了小岛一命。战地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没有嫌弃他是敌人,依旧精心照料。
伤好之后,小岛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常说:“是中国人救了我。”他对曾经侵略中国的行为感到深深后悔。于是,他决定留在八路军,成为17团的一名机枪手。平时,除了战斗外,小岛还常常到敌人阵地附近,用日语劝诱其他日本兵投降。有时候,他还为我方翻译缴获的日文文件,渐渐地,大家都习惯性地称呼他为“日本八路”。
这一次,小岛本来是与大家一起藏身在豆子地里,但看到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他再也无法躲避。他决定用自己的机枪为大家开辟一条生路。枪声虽短,却改变了整个战局,救下了这支部队的生死命运。
突围的道路并不平坦。在途中,八路军再次遇到日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炮声震耳欲聋,田野间火光闪烁。在混乱中,一颗炮弹呼啸而来,炸点离杨忠非常近。尘土散去后,战士们发现杨忠倒在血泊中,年仅32岁的他,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战乱的年代。
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杨忠的牺牲让许多人心头久久难以平静。然而,队伍没有停下脚步,剩下的战士继续前行,继续把这场仗打下去。
据小僮听老人们说,后来小岛一直跟随17团打了许多硬仗,他常常鼓励新兵:“不要只看我曾是日本人,现在我们是并肩作战的兄弟。”渐渐地,大家不再提起他过去的身份,更多人记得的是那个秋日的豆子地里,他挺身而出,扛着机枪,和战友们一起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就是战争的真实写照: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再分出身,只看你站在哪一边。
多年后,有人问小岛:“那天你不怕死吗?”据说他笑着回答:“我怕,但我更怕看着大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