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国家动荡不安,曹操凭借着一种强烈的“力挽狂澜、名垂青史”的决心,毅然发起了讨伐战争,迎战分裂四方、割据一方的各路豪杰。他极为艰难地统一了东汉十三州中的九州,将已经支离破碎的国土重新纳入了他在许县重建的小朝廷之下,虽然曹操未能在一生中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但他却为百姓创造了一个可以稍作安息的和平天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原地区的稳定。
曹操去世后,儿子曹丕“篡汉称帝”,建立了曹魏政权,但曹魏的基业并未能延续太久。仅仅四十年间,政权就在司马懿及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为首的司马家族与曹爽、曹髦等人组成的曹氏集团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最终,曹家不敌,沦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司马家族通过所谓的“三马食槽”,最终接管了曹魏的政权,为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建晋奠定了基础。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在世时对司马懿的潜力有着极大的警觉,他几乎是曹操一生中唯一未彻底铲除的敌手。可是,曹操为何不采取行动除掉司马懿?司马懿又是如何通过巧妙手段,在曹魏政权内扎下根基的呢?
司马懿,字仲达,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的河内郡温县,是京兆尹司马防的次子。正值东汉王朝风雨飘摇之时,百姓疾苦,宦官肆虐,士族势力崩塌,刘家江山已显岌岌可危。司马懿出生的这一年,发生了大瘟疫,地震等灾难,豪门士族之间的斗争如火如荼。司马防深知这个时代的复杂和危险,为了避免家族遭遇不测,他选择不参与朝堂的权谋争斗,反而投身于儒学,深得《汉书》的精髓。
司马防不仅自己精通经典,也将这种严苛的家规灌输给了儿子们。史书中记载,司马防家规极为严苛,父子之间如同“冷若冰霜”。这种严厉的家风,往往会培养出两类人物:一是循规蹈矩的书生,一是擅长算计、谨小慎微的谋士。而显然,司马懿属于后者,早早就展现出他极强的政治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