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冬天,北京的一家汽修厂里,50多岁的钳工像往常一样在车间里忙碌。忽然,车间主任走到他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外面有人给你送信,说是必须亲手交到你手里,你出去看看。”
这名工人听后,心里充满了好奇,便赶紧放下工具,擦了擦手上的油污和脸上的汗水,匆匆跑向厂门口。站在门口,他看到一个衣着得体、看上去彬彬有礼的人,手里拿着一封信,正等着他。
他走过去接过信,拆开后看到信的内容:“除夕夜快到了,来我家一起过年吧。” 这封信竟然是周总理亲自托人送来的!那么,这位工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竟能受到周总理的关注呢?
这名钳工叫郭布罗·润麟,他的姐夫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因此,润麟被人称为“末代国舅”。
润麟生于1912年,出生在北京地安门外的帽儿胡同,家境显赫,父亲荣源是满洲贵族。润麟从小就被父亲精心培养,学习西方的文化和语言,但也没有脱离封建忠君思想的影响,导致他一度处于思想的矛盾之中。
润麟的家族在清朝时期曾为满清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祖父长顺将军曾在与列强的战斗中表现英勇,因此郭布罗家族深得满族统治者的宠信。润麟的父亲荣源非常开明,亲自为润麟请了外籍家庭教师。尽管如此,他的教育方式既包括了西方的思想,也不忘灌输封建的忠君观念,造成润麟思想的冲突。
在润麟12岁那年,润麟的姐姐婉容和溥仪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婉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给郭布罗家族带来了荣耀。作为婉容的弟弟,润麟自然也受到皇宫的重视,甚至溥仪会时常邀请润麟去宫中玩耍。溥仪对润麟宠爱有加,常常将他高高举起让他坐在自己的龙椅上,表达对小舅子的喜爱。
不仅如此,润麟在宫中还有一位与他同龄的玩伴——溥仪的妹妹韫颖。两人性格相投,关系甚好,直到19岁时,溥仪特地为他们定下了婚约。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溥仪和郭布罗家族的命运急转直下。1924年,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和郭布罗家族的成员被逐出紫禁城。此后,溥仪和家族成员只得来到天津。
1931年,随着日军侵占东北,溥仪被日本扶植为伪满洲国的“皇帝”。为了加强伪满的统治,溥仪派润麟和他的弟弟溥杰去日本留学。润麟在日本的学习极为艰苦,他选择了骑兵专业,训练极其艰辛。一次夜间训练中,润麟在跃马时不慎摔下,险些丧命。尽管如此,润麟依然坚持着,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1944年,润麟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回到长春担任战术教官。然而,好景不长,1945年8月,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溥仪被迫退位,润麟和他的一些亲属被苏联红军俘虏,送往赤塔。
在苏联的五年间,润麟遭遇了极其艰苦的环境,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食物贫乏,生活艰难。然而,他依然心怀希望,坚持着回国的信念。在这期间,他给家人写了无数封信,但始终没有收到回音。直到1950年,润麟终于被送回中国,进入抚顺战犯管理所。
尽管他依然被视为战犯,但润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与管理所工作人员的交流,他逐渐认识到共产党真正站在人民一边。随着思想的转变,他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快成为了战犯管理所的“模范”。1957年,润麟因认罪态度较好被免于起诉,重新回到北京。
回到家中的润麟发现,家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母亲去世,妻子衰老,孩子们也长大成人。虽然生活艰苦,但他决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别人介绍下,他找到了一份在玻璃仪器厂的工作。后来,润麟又转到了汽修厂成为钳工。
1962年除夕,润麟收到了周总理的邀请信,邀请他和溥仪一同到家中过年。面对周总理的邀请,润麟心中充满感激和敬佩。除夕当晚,润麟见到了周总理,尽管心中忐忑,但周总理的亲切和蔼让他很快放松下来。
宴会上,周总理关心地问起润麟的工作,得知他在汽修厂当钳工后,周总理表示这份工作不太适合他,应该发挥他的特长。几天后,润麟便被调到了北京编辑社,担任五国语言的翻译工作,并享受国家的津贴。
润麟在北京编辑社工作后,勤奋努力,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润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继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晚年的润麟,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不仅学会了上网,甚至成为了足球迷,熟知世界足坛的动态。到了82岁,他正式退休,但依然保持活力,曾经骑着摩托车去看夜场电影,甚至因为驾驶证过期被警察拦下时,他依然与交警开玩笑。
润麟一生历经风风雨雨,但始终从容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他曾总结道:“我不喜欢过去的社会,现在的生活更加适合我。这个社会可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允许人们自由发展,而过去的社会则压制个人自由。”
2007年6月,润麟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润麟的一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