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一位英明且严于律法的开国皇帝。他的严格治理原则原本可以有效地促使百官遵守法纪,不敢随意犯错。然而,严法若没有适度便会演变成滥杀无辜,不再是廉政内治,而是毒害政权的顽疾。
例如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发动了惊天动地的胡惟庸案。这一事件中,他不仅杀害了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以及中丞涂节等多位高级官员,甚至将三万多名无辜百姓也牵连其中,以至家破人亡。再如洪武二十六年,他又制造了蓝玉案,导致凉国公蓝玉及大将张翼、陈桓、曹震、朱寿、何荣等五名高级官员被杀,连带一万五千多无辜者也遭不幸。
参与这些事件的许多受害者,原本是国家的开国功臣,他们曾经为朱元璋献出了全部心血和努力,却常常没有得到善终。此外,朱元璋还创建了锦衣卫,用以监视文武百官。这使得朝中官员时刻感受到生存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残酷的报复。许多原本清正廉洁的官员,因一个小错误便被锦衣卫捉住,而朱元璋对待他们几乎从不宽大处理。
例如,在洪武三十年的七月,左都御史杨靖因利用职权为其家乡的犯法者代写诉冤状,被锦衣卫识破后遭到御史的弹劾,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朱元璋怒火中烧,最终下令处决了这位忠诚之士。
值得注意的是,杨靖在洪武时期享有极高声誉,他以尽职尽责和清白无私而闻名,朱元璋本人曾多次当众表彰他,并号召其他文官学习他的榜样。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杨靖不仅严厉制止了胥吏的横行霸道和贪污行为,还推出多项优惠政策,鼓励流民返回荒地耕作。淮河流域因战乱而满目疮痍,荒地众多,杨靖特意下令让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的无业流民北上开垦,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复苏,百姓们逐渐安居乐业。
然而,就这样一位有着杰出政绩和高尚品质的好官,仅仅因替家乡人改写冤状,便遭到无情的杀戮,实在让人感到冤屈。虽然他的行为在法律上确实有失妥当,显示出权力的滥用,但显然并不至于死罪。在其去世时,年方三十八,正值壮年,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而惨遭不幸,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损失。朱元璋在处理廷下文官时,确实过于严厉,缺乏应有的仁义。
在杨靖离世之前,他留下了一首绝命词,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忠诚与清明的困惑,无法理解为何命运如此悲惨,只能将这一切归于一些虚无缥缈的“前世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