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宁
徐文宁, 1990年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鉴定职称,国内著名文化经纪人 艺术品收藏家、鉴定家。历任江苏爱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副馆长、北京天物馆副馆长、江苏省文交所副总经理、南京大贺传媒首席艺术顾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顾问、文物鉴定专家、上海海关学院文物缉私客座教授。出版《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图录》《天物馆藏瓷》《玉佩收藏的故事》《台阁气象—长乐阁明清状元书画集》等十余本艺术类书籍,为国内20多家杂志、拍卖公司撰写百余万字鉴赏、拍卖信息类文章。2008年发表全国第一篇 “艺术品证券化新尝试”论文,系统阐述理论和运做模式。
乾隆御制《古玉斧珊》记录了在内府库房发现了一件尘封几代的旧玉斧,由此而引发的一段感慨:“他说内府的铜玉诸器,以前都是按甲乙丙丁,分等级依次分类收藏的。忽然发现了一枚古玉斧,玉质白如凝脂,受沁的地方红色如鸡冠,有土沁使其蒙尘,观标签竟然被列为丙级疵品而弃置于库中角落,不知几何年矣。今天却被我偶因检阅旧器,有所发现。觉得过往判断有所异,赶紧命人刮去垢物,抚去灰尘使其光亮。哎呀呀,这不就是一个三代之物嘛!实在令人感慨万千,错愕不己!物件往往有被埋没不被人识的时候,能不期而遇被有识之人提识,尚可为上等珍玩;不过如果是一位良材,屈伏沉沦,被委屈的身处囹圄之中不能昭雪,不能以他的才干为朝廷报效辅佐治理,这到底是谁之过?我忽然感觉有所惭愧,我更有一种脊柱发寒的恐惧。”
乾隆爷写完这段感慨后,又写了一首诗,特令玉匠把它铭刻在这枚玉斧(圭)上:“细起花纹若有神,抚无留手却平均。知其是玉疑非玉,谓此非珍孰是珍?气合古人余勿穆,华羞时语诩珍豳。千年逐迹一朝现,巢许宁称善隐沦。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细起花纹若有神,抚无留手却平均:这两句描述了古玉斧上的花纹精致细微,仿佛有神灵赋予其生命力,如神来之笔一般精巧,纹样神秘又夸张。抚摸时手感顺滑,虽然有浅刻削磨,但却很均匀一致,显示出玉质的优良和上古浮雕的浅刻工艺的加工精细。这一段写出了乾隆审玉品玉的状态非常逼真,画面感也非常的强烈!
·知其是玉疑非玉,谓此非珍孰是珍:玉石本身的质地已经非常明显,但仍让人怀疑它是不是一件天外来物。如果说天下这都不是宝物,那么还有什么是真正的珍宝呢?这是诗人从内心发出的一段感叹和超出帝王之尊的一种普世的人间珍爱之情。
·气合古人余勿穆,华羞时语诩珍豳:它的气质和古人所推崇的那种礼与信相契合,让人并没有肃穆压抑之感,令人肃然起敬。它的光华让那些时常炫耀自己为珍贵之物,都自惭形秽。
·千年逐迹一朝现,巢许宁称善隐沦:这两句表达了古玉斧(圭)隐世历经千年,其踪迹终于被发现,就连巢父和许由(古代隐士)他们那种善于隐藏踪迹的高士,都认为与这宝物相比,其“隐”愧当不如。真是一位大隐之士呀。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对古玉的深爱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君子比德于玉的人生价值认同感。
而今,吾辈获一古玉珍藏,当学乾隆“气合古人余勿穆,谓此非珍孰是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