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蒋介石晚年在其日记中曾坦言,他最深恨的两个人物分别是李宗仁和马歇尔。蒋介石一生善于运用政治手腕,成功铲除了无数政敌,几乎消灭了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地方军阀,唯独李宗仁和阎锡山能够独自保全势力,未被其彻底击垮。
与阎锡山相比,蒋介石对李宗仁的敌意更为浓烈。阎锡山毕竟未能进入中央权力核心,而李宗仁却长时间活跃于中央舞台,与蒋分庭抗礼。尤其到了1949年1月,李宗仁甚至接替蒋介石担任代总统,这对蒋来说是极大的威胁。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宗仁在1965年做出了回归祖国的选择,这在蒋的眼中无疑是另一种挑衅。
至于对马歇尔的仇恨,蒋介石的理由更加直截了当。他认为,作为美国的盟友代表,马歇尔未能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反而给了中国共产党壮大的机会,间接促成了国共内战的失败局面。
然而,几十年后,曾任蒋介石“总统府”侍卫长的郝柏村却对此持不同看法。郝柏村晚年致力于研究蒋介石的日记,并公开了许多独到见解,尤其是关于蒋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心路历程。
例如,针对雅尔塔协定,郝柏村曾提出观点:“蒋介石最大的错误,就是接受了雅尔塔协定。”事实上,蒋接受该协定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外交上的摇摆不定。他担忧苏联会支持共产党,因此在外蒙古和东北三省问题上向苏联做出了诸多让步。此外,盟友美国一开始极力促成雅尔塔协议,期望苏联能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这种做法虽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却符合当时国际战略的需要。
蒋介石在为了发动内战,外交上不得不作出妥协,日后的历史证明,这些让步成为其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尽管中国赢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蒋介石在国内威望一度达到顶峰,但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地位依然十分有限。美国虽然在联合国五常席位上支持蒋介石政权,但内心并未真正认可中国的实力。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主要是借助蒋介石牵制日益扩张的苏联。美国希望蒋介石能够服从其指令,然而蒋显然并非顺从的“听话者”,但形势所迫,美国不得不继续给予他相当的支持。正如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心理战联合委员会所言:“蒋介石虽是独裁者,但缺乏‘合适的’保守派领袖或联合力量可以取代他,而共产党人则基本不可接受。”
蒋介石与美国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抗战期间,他就与美国将领史迪威之间存在摩擦,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美国基于战略考量,调回了史迪威,派遣魏德迈接替其在中国的职务。蒋介石与魏德迈关系尚算和谐,两人一度相处融洽。
但抗战胜利后,马歇尔作为美国代表抵达中国,调停国共关系,却与蒋介石的关系降至冰点。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受美国总统杜鲁门之命,肩负调解国共冲突的重任。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华政策核心有两条:一是支持蒋介石反共,二是力图避免内战爆发。对此,蒋介石的诉求和美国的期待产生了根本矛盾。
蒋介石的目标是实现对中国的绝对统治,不容许共产党或其他政治力量存在,美国的想法则显得过于理想化。如果只是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尚有谈判余地,但共产党经过八年抗战,已在敌后建立起占全国三分之一土地、拥有9000万民众支持和120万兵力的根据地,实力不容小觑。
马歇尔希望蒋介石放弃部分权力,实现中共交枪入阁,和平共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蒋:“不要指望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会用于内战,美国不会介入中国的内战。”这番话虽令蒋介石不悦,但内战爆发后,他对马歇尔的厌恶愈发加深。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在东北节节败退,蒋更是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马歇尔的调停。他认为正是马歇尔的介入拖慢了国军的军事行动,使东北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1945年10月,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并请求美军派军舰协助运送部队。尽管八路军和新四军先行占据东北部分区域,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仍占据优势。杜聿明到达后,亲自率52军和13军打开了山海关大门,迅速占领兴城、绥中、葫芦岛及锦州等地。
即便后来国共和谈,蒋介石并未将东北列为谈判范围,使杜聿明在这一区域得以自由运筹帷幄。尽管他在持续北进中疲劳致病,直到次年4月才抵达沈阳,国民党军依然占据优势。
1946年1月,张群、周恩来和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迫使东北国民党军暂时停止进攻。显然,这只是暂时休战,而非真正的停火。
杜聿明返回前线后,筹划在四平与共产党军队决战。为了和平,我军决心在四平赢得一场胜利,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四平战役以我军败北告终,主力不得不撤回松花江以南休整,仅辽东军区的部分部队留守南满。
马歇尔原计划于1946年3月离华,当时他预计中国局势会趋于和平。但蒋介石趁机发起进攻,激怒了马歇尔,使其紧急从美国返回中国,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战。蒋被迫宣布15天停火,但马歇尔要求延长至四个月,甚至建议将东北交给共产党。
蒋介石内外交困时,苏联抛出橄榄枝,让他意识到与美国联合抗苏已不现实,于是他决定单独与苏联对抗,导致东北和华北地区战火纷飞。
1946年8月,马歇尔宣布调停失败。1947年1月7日,他被召回美国。同月29日,美国正式退出中国军事调处执行部。蒋介石本以为美国会全力支持他,结果马歇尔回国后出任国务卿,立即宣布暂停对华军事援助,使蒋对马歇尔的怨恨达到了顶峰。
蒋介石后来将国共内战的失败归咎于美国的政策和马歇尔的调停,尤其认为马歇尔拖延了国军的军事行动,致使国军失去先机。直到1959年马歇尔去世,蒋才稍稍释怀。
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长时间对大陆的失败秘而不宣。直到晚年,郝柏村通过深入研究蒋介石的日记,才展开细致分析,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观点。
郝柏村,曾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早年只是校级军官,因远离前线,对国军为何迅速失败最初并不明了,后来才逐渐了解真相。
对于国民党高层指责马歇尔偏袒共产党导致失败,郝柏村认为这一看法片面。事实上,蒋对马歇尔的反感,主要源于马歇尔对战争现实的准确判断,而这些判断却被蒋所排斥。
蒋介石及国民党高层初期对战争形势过于乐观。1946年6月,蒋命令陈诚制定全面内战计划,陈诚甚至公开宣称:“五个月内可结束内战。”然而,作为局外人的马歇尔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