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郑成功的家族背景以及他的后代情况。
根据郑成功嫡孙郑克塽主笔撰写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记载,郑氏家族的祖籍在河南固始,“先世光州固始县入闽,由莆居漳,再迁至粤之潮州。至始祖隐石公,迁居泉州南安县杨子山下石井乡,遂成为南安人。”不过这一段族谱记载,大家听听就好,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传说的成分。因为所谓的“先世光州固始县”明显是攀附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太祖王审知——而王审知本人确实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其兄弟在唐末曾参加农民起义,辗转来到福建,最终称霸一方。
当然,郑成功家族很可能就是当年河南农民军的一部分,随王审知兄弟进入福建的。总之,按照《郑氏附葬祖父墓志》的说法,郑家从唐末开始就定居在福建南安,由河南人逐渐转变为地地道道的福建人。
不过,大家公认的南安郑氏家族真正的崛起,是在郑芝龙手中完成的。郑芝龙原是海上商人,后来逐步掌控福建沿海,最高时拥兵约20万,成为一方巨擘。他的正室是来自日本九州武士家族田川氏的姑娘,郑成功和他的同母弟田川七左卫门正是郑芝龙的嫡子。其他五个儿子——郑渡、郑恩、郑荫、郑袭、郑世默——都是郑芝龙与妾室所生,属于法理上的庶出。
其中,郑世默是郑成功最小的弟弟,他与郑芝龙一同在北京被清廷处死。郑袭则在郑成功去世后,被部分旧部拥立为大将军,后来被郑成功嫡子郑经击败,害怕遭到杀害,选择投降清朝。至于郑渡、郑恩和郑荫,历史上对他们的记载十分稀少,几乎无从考证。
郑成功的嫡孙郑克塽在1683年投降清朝后,被封为公爵,但实际上被软禁于北京。最初,郑家在清朝八旗体系中境况并不理想,尤其是雍正年间,虽然名义上拥有公爵身份,实际上仅掌握“半个佐领”的军事单位,并与刘国轩家族的“半个佐领”合并为一个完整的佐领,佐领世职则由郑家和刘家轮流担当。
这里稍作科普:八旗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军事管理制度,佐领既是一个军事职务,也代表最小的军事单位,类似现代军队的“连”。每个佐领约有150名壮丁,出征时按“三丁抽一”的规则抽调士兵,佐领则是这些士兵的指挥官。佐领职位是世袭制,年薪约150两白银左右。也就是说,拥有一个佐领职位,年收入约为150两白银。
郑克塽临终前曾请求康熙皇帝为郑家增加一个佐领,原因是当时郑家在北京的生活拮据,仅靠公爵年俸660两和佐领年俸150两,共计810两白银,远远不够维持家族生活。他提出的要求非常谦逊,仅仅希望能增加150两的年收入。
到了雍正朝以后,郑家的境遇开始好转。刘家族长犯事被罢官后,这个合并的佐领全部归属于郑家。此外,随着清朝对北京郑家的管控逐渐松动,越来越多的郑家子弟开始参加科举,成为武举人,或者从军任职军官,逐渐走上仕途。长期与旗人通婚使得北京郑家逐渐“旗人化”,他们的姓名也变得更符合满族习惯,如“图山”、“图敏”、“德山”、“庆祥”等。
与此同时,福建南安仍有郑氏旁支希望修缮族谱,曾北上寻求北京郑家帮助。史料显示,北京郑家还资助了约25两白银。只是此时北京郑氏已经完全旗人化,家主郑德山的弟弟郑德印甚至将南安郑氏编纂的族谱翻译成了满文。
1911年辛亥革命后,郑成功的九世孙郑泽于1930年将家藏的郑成功画像捐赠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即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前身)。然而,从郑泽开始,郑成功直系后人在历史文献中的踪迹便逐渐消失。可以确定的是,郑成功的直系后人如今身份证上的民族成分大多是满族。
这也有迹可循: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收藏的几件遗物,曾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工人家传之物。这位工人拒绝透露身份,理由是他的身份证民族成分是“满族”。泉州地区也有类似的故事。据研究郑成功历史的学者在泉州田野调查时,曾听到当地老人讲述,1960年代初,有一批自称郑成功后人的内蒙古人前往泉州石井祭祖。
综上,新中国成立后,郑成功的直系后人很可能大多选择以满族身份生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郑成功的历史热度高涨,却极少有人主动曝光自己是郑成功嫡系后人。毕竟,身份上是满族,如果公开身份,可能会招致网络上的各种非议。因此,这些后人选择低调、默默地生活于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