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时,因其太子曹芳年幼,便遗命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代为管理朝政。曹爽当时年轻气盛,在心腹的煽动下,逐渐采取了权力集中于自己的策略。他先是晋升司马懿为太傅,名义上尊重他,实际上却逐步削弱了司马懿的实权。接着,他将自己的亲弟弟曹羲与曹训分别任命为中领军和武卫将军,掌控了禁军,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权力。为了彻底排除异己,曹爽还命令亲信丁谧等人进入尚书台,将司马懿彻底架空。这样一来,曹爽独揽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面对权力被完全剥夺的局面,司马懿采取了较为隐忍的策略,假装生病在家休养,静待反击的机会。而曹爽在得到大权后,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便主动出兵伐蜀,意图通过战争来增强自己的声势。然而,魏军在这场战争中惨败,损失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民间的怨声四起。更糟糕的是,曹爽重用了一批亲信如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这些人能力不足,却得宠于曹爽,导致朝中不少士族和官员对其愤愤不平。曹爽还在权力的扩张中,不顾郭太后的意见,强行迁移她的宫殿,并限制她与曹芳的见面,最终将郭太后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在此背景下,司马懿悄然与郭太后、太尉蒋济等朝中重臣密谋。正始十年,趁着曹爽带着党羽陪同曹芳去平陵祭扫的空档,司马懿发动了政变,占领了洛阳。随即,他派使者传话给曹爽,提出只要曹爽交出权力,便可保留爵位,安享余生。曹爽虽身处困境,但性格软弱,最终选择向司马懿投降。没有进行反抗,甚至没有听从大司农桓范的建议,挟持皇帝去许昌,再以皇帝的名义调动军队抵抗司马懿的政变。结果,司马懿食言而肥,将曹爽一网打尽,不仅将他杀害,还将其三族一并诛杀。
从曹爽的结局来看,若当时能够听从桓范的建议,拼死一搏,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尽管如此,考虑到当时的局势,曹爽若选择硬碰硬,结局也未必会有太大的转机,最终依旧是死路一条。
在曹爽掌握大权之后,首要之事便是将自己的两个弟弟,曹羲和曹训,安排在了禁军中,控制了洛阳城内最重要的武装力量。然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三兄弟恰巧都不在军中。当时,蒋济曾担任中护军和护军将军多年,在禁军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同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也是中护军,掌握了禁军的关键力量。正因为如此,司马懿迅速接管了洛阳城内的各部军马。面对这一局势,曹爽由于只带了一小部分随行军马前往平陵祭扫,根本无法与司马懿的军队抗衡。事发后,曹爽仓促召集了高平陵附近的屯田军士数千人,发给他们武器,准备自卫,但这点力量显然不足以与司马懿的军队对抗。
司马懿没有急于动用武力解决曹爽,而是深知曹爽的个性,明白他不善于应对复杂的局面,因此希望通过劝说迫使曹爽投降,而不愿因此惊扰圣驾,留下负面名声。然而,如果曹爽坚持抗拒或企图逃往许昌,司马懿绝不会再有任何犹豫,必定会毫不留情地发动全面攻击。曹爽此时兵力匮乏,战斗力较弱,且自身缺乏足够的临战经验,根本不可能与司马懿抗衡。
虽然在司马懿与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权期间,曹魏内部爆发过多次反对司马家专权的叛乱,但这些叛乱主要是由那些忠于曹魏的大臣发起,并非出于个人恩怨。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朝廷内部普遍对曹爽的专断不满,这也使得司马懿得到了众多大臣的支持。即使曹爽能够带着曹芳逃回洛阳,在郭太后和多数大臣已经明确站队支持司马懿的情况下,曹爽在朝中的支持者寥寥无几,忠诚于曹魏的地方官员也不大可能听命于他。曹爽真正能够调动的军队极其有限,根本无法与司马懿的庞大势力抗衡。
因此,即使曹爽选择拼死一搏,也不太可能成功击败司马懿。虽然如此,至少与历史中轻易投降、白白送命的结局相比,曹爽的反抗或许还能多留下一点遗憾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