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出生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地点是江西吉安县。他的家族在当地颇有声望,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家中的氛围深深影响了周忱,他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求知欲,“读书过目即能,闻之即记”,这样的天赋让周忱在成长过程中脱颖而出。
他的祖父非常欣喜周忱的才智,曾感慨道:“此孙必定会为家族增光添彩”。为了不让周忱的才华埋没,祖父特别安排他跟随名师,接受精心的教育。周忱的父亲亦十分重视他的学业,不仅亲自为他讲解经典,还手抄前辈的文章,以供周忱模仿学习。在父亲外出时,周忱的母亲龙氏也不遗余力地督促他努力读书。
龙氏为了给周忱购买一本《四书》,不惜辛苦,日以继夜地为商人织布,十五昼夜没休息,直到赚取足够的银钱买到了书籍。她将书送到周忱手中时,叮嘱道:“勤奋则学问不竭,敏锐则必有所成。希望你学习的精神如我所织的布一般,持之以恒。”周忱深感父母和祖父的良苦用心,将他们的期望铭刻在心,刻苦学习,为将来步入仕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永乐元年,周忱已经学有所成,参加了江西乡试,并获得了第六十四名的成绩。随后,他又参加了礼部会试,并取得了第三十五名的好成绩,在廷试中名列第十三,最终以永乐甲申科进士的身份进入朝廷,成为庶吉士。
永乐三年,时年仅二十五岁的周忱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朱棣命大学士解缙从新科进士中选拔有才华的人才进入文渊阁学习。周忱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上书朱棣,申请加入文渊阁学习。幸运的是,周忱的自荐得到了朱棣的赞赏与认可,他顺利进入了文渊阁。
在文渊阁,周忱能够专心学习,无需担心生计,朝廷为他提供了所有的生活保障,甚至提供日常的膳食和住宿条件。学者们常说,能够进入文渊阁,是“海内有志之士的奇遇”,因为这里集中了众多优秀的士子,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学术圣地。在这里,周忱不仅仅是汲取知识,还不断深化自己的治国理政能力,渐渐地成为一位有用的经世之才。
永乐十年,周忱被派往刑部,担任广西清吏司主事,开始了自己的实务工作。两年后,他升任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逐渐积累了更丰富的政治经验。在刑部任职期间,周忱不仅熟练处理案件,还因办事公正、清廉而广受好评。特别是在刑狱事务的处理上,他做到了公平宽厚,严而不苛,得到了百姓的赞誉。
时人对周忱的评价是:“公廉慎明,善用法,宽平公正,处疑狱必从宽待人,精明果敢,断案公正不冤枉。”周忱的能力迅速获得了上级的认可,虽然他的官职有过数次升迁,但由于他的才干过于突出,许多上司不愿让他离开,一直让他在刑部任职长达二十多年。
宣德五年,周忱的仕途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九月,宣宗因江南税赋问题严重,决定派遣有才干的官员前去解决。通过大学士杨荣的举荐,周忱升任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自此,周忱开始了长达二十一年的江南巡抚生涯,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江南巡抚。
在江南巡抚任上,周忱不仅注重整治税赋,还积极推动改革。他精通理财,尤其在江南地区的税粮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周忱对江南民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常与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困苦和需求,出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使得当地的民众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面对江南的税赋问题,周忱首先了解了老百姓的困境,得知税粮拖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粮食在仓库存放久了,会有损耗,然而当时的官府将这些损耗的费用强加给农民,导致许多农民因无法负担税粮而逃亡。周忱便出台了“平米法”,合理分配税负,确保地主和农民的负担均衡,并实施了统一的粮食标准,避免了粮食损耗的问题。
在日常的工作中,周忱为民着想,他不断改进粮食运输方式,确保粮食能够更高效地运送到北京,节省了大量的费用与人力。他还通过设立“济农仓”来积累粮储,确保在灾年能够及时救济百姓。
1449年,明朝在土木堡发生了惨痛的失败,宣宗被俘,整个朝廷都陷入了震动。周忱提出了一个妙计,建议将通州存粮作为驻军的军饷,而不是销毁,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粮食,还解决了驻军的补给问题,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在周忱的治理下,江南的水利工程得到了极大改善,河流的疏浚工作也在他的领导下有了显著进展。百姓的生活负担得到减轻,天灾发生时,他们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济,生活相对安定。周忱常常骑马巡查,走访百姓,了解他们的困难并为他们出谋划策。与百姓亲近,他从不摆官架子,经常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好官”。
然而,尽管周忱为百姓做了如此多的贡献,最终还是遭到了地主阶级的攻击,被罢免了江南巡抚的职务。周忱刚一离任,江南的余米储备便被收走,百姓的救济物资也迅速消失,导致灾年时,百姓再次陷入困境。周忱被罢官后,江南的百姓纷纷为他建立祠堂,表达对这位良善官员的怀念与敬仰。
即使在周忱去世五十年后,江南的百姓依旧深深怀念他。弘治元年,陆容上奏时提到:“自从周忱担任户部尚书以来,江南的百姓至今未曾忘记他,周忱一人,便足以让江南民众铭记在心。”
周忱的名字在百姓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