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心中不甘于被权臣司马昭控制,便亲自率领宫中护卫军,企图讨伐司马昭以恢复皇权。然而,在贾充的阴谋策划下,太子舍人成济手持长戈,趁机刺杀了曹髦。朝廷中的官员们深知司马昭权势滔天,纷纷畏惧不敢出面吊唁皇帝,但令人感动的是,有两位官员不顾风险,紧抱着曹髦的遗体痛哭哀悼。令人疑惑的是,司马昭为何不敢惩罚这两位敢于反抗的人呢?
一、那两位到底是谁?
史书记载,“及高贵乡公遇害,百官无敢奔赴者”,首当其冲赶到现场的是太傅司马孚。他小心翼翼地将曹髦的头颅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泪流满面,哀声痛哭:“杀陛下者,乃臣之罪也。”不久之后,太后下令用庶民礼节安葬曹髦,但司马孚坚决反对,他联合其他官员上表,请求以王者的礼仪为曹髦举行葬礼。紧随其后,尚书仆射陈泰也赶到了现场,他同样悲痛欲绝,枕着皇帝遗体哀号痛哭。陈泰见到司马昭后,依然泪如雨下,司马昭也忍不住落泪。司马昭问他该如何处理后事,陈泰直言:“唯有斩杀贾充,方可谢天下。”司马昭当然不肯,因为贾充是他的心腹。后来,陈泰含恨去世,吐血而亡。
二、司马昭的三叔到底是谁?
先来聊聊司马孚这位人物。他究竟是何方神圣?原来,司马孚正是司马昭的三叔。司马昭的祖父司马防共有八个儿子,其中老二是著名的司马懿(字仲达),老三便是司马孚(字叔达)。司马孚为人温和宽厚,廉洁自守,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他曾先后在曹植和曹丕手下任职,魏国建立后更是在宫中担任要职,深得曹丕信任。魏明帝即位时,司马孚担任度支尚书,掌管国家财政大权。公元249年,他随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不过,司马孚为人谨慎,故意避免深陷政治漩涡,尤其在司马师废黜曹芳及司马昭杀害曹髦的事件中,都保持距离。作为长辈,司马师和司马昭也不敢轻易逼迫这位三叔。魏国灭亡后,司马孚拉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地说:“臣死之时,必是大魏最忠诚的臣子。”
三、名门望族陈泰的身份与威望
再说陈泰,虽然没有司马孚的亲戚身份,但他同样令司马昭心存敬畏。陈泰出身于颍川许昌,家族显赫,其曾祖父是东汉名士陈寔,祖父陈纪也是著名学者,父亲陈群是曹魏朝廷的重臣。在汉末三国时期,颍川陈氏堪称当时的名门望族。陈泰个人才华出众,在“高平陵之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成功劝说曹爽交出权力印绶。后来,他在陇西军任职,担任征西将军,持假节统领雍、凉诸军事,多次与姜维激战,先后赢得狄道、曲城两大战役的胜利。司马昭极为器重陈泰,称赞他“沉勇断事,负担方伯重任,能救援陷城且不求增兵,简练办事,必能剿灭叛贼。作为都督大将,应当如此!”正因如此强大的背景与才能,司马昭不得不对陈泰保持敬重,不敢轻易动他。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
2.《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