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10月,清朝驻法国公使裕庚的儿子、四品道员及二等秘书馨龄,在法国迎娶了同龄的法国钢琴教师吉纳维芙。这场跨越国界的婚姻,既是两国文化的碰撞,也是两颗心灵的相遇。
馨龄是大清汉八旗正白旗人,正宗的八旗子弟,1899年,他的父亲裕庚被任命为大清驻法公使,随即全家迁居巴黎。在异国的生活中,馨龄结识了法国本地的钢琴女教师吉纳维芙。两人年龄相仿,一见如故,随着交往的加深,感情逐渐升温,最终火花四溅,坠入爱河。尽管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依然决定不顾一切步入婚姻的殿堂,定下终身。
婚礼的地点选在了法国当地一座最为时尚的教堂中。此时,媒体的报道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初单纯的“大清驻法兰西公使裕庚之子”到后来的“大清外交官”、“二等秘书”、“中国皇家旗军高级军官”等等。虽然这些职称并非清廷正式赋予的,但或许是为了渲染这场浪漫的中法联姻,媒体便给他加上了各种头衔,甚至稍带夸张之意。
1903年1月,刚结婚两个月的吉纳维芙,放弃了在法国的钢琴事业,跟随馨龄回到北京。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吉纳维芙开始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人开始称她为“馨龄太太”。这时,她的名字已不再是吉纳维芙,而是成为了一个与她丈夫息息相关的身份象征。
然而,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也涉及到两个家庭、甚至两个文化背景的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甜蜜的爱情逐渐褪色,婚姻生活开始显露出种种问题。当最初的浪漫变得平淡,生活的琐碎与文化差异也开始悄然发酵,夫妻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吉纳维芙到北京后,逐渐发现她心中理想化的“完美丈夫”并非如她所期望的那样完美。馨龄开始展现出一些缺点,他不仅有时脾气暴躁,还显得有些大男子主义。在他严格的要求下,吉纳维芙的自由受到了很大限制,甚至不能独自外出散步。而在法国时,她曾是一位钢琴教师,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而在中国,她被传统的束缚所压迫,不仅无法继续从事钢琴教学工作,连原本的自由和兴趣也被剥夺。
更令吉纳维芙失望的是,馨龄的家庭并不像她曾幻想的那样富裕。虽然他有着“贵族子弟”的身份,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正经的工作,生活也完全依赖家族的支持,甚至婚后他们并没有像富贵人家那样住进宽敞的四合院。吉纳维芙渐渐意识到,她曾被许多美丽的谎言所迷惑,原本的“东方浪漫”也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中逐渐崩塌。
生活的压力和文化差异让她无法继续忍受,最终,在婚后的六年,吉纳维芙决定与馨龄离婚,并带着他们的儿子回到了法国。这场离婚闹得沸沸扬扬,由于两国间法律差异,又加上这是跨国婚姻的首次离婚案件,吉纳维芙一度未能顺利完成与馨龄的离婚手续,甚至在中国滞留了相当一段时间。最终,借助前法国驻大清公使宝海的帮助,吉纳维芙才得以顺利离开。
至于他们的儿子,吉纳维芙带回法国后,再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录。这段曾经轰动一时的跨国婚姻,最终以悲剧收场。
馨龄与吉纳维芙离婚后,回到中国的他再婚多次,娶了几位妻妾,并育有子女,过上了传统的满清八旗子弟生活。尽管这段婚姻以失败告终,但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跨国婚姻已变得越来越普遍,所谓“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如今无论是国籍、信仰、种族还是性别,都无法阻挡相爱之人牵手一生。然而,即便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跨文化的爱情依然充满挑战。在晚清时期,馨龄与吉纳维芙之间的婚姻失败,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