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是清代文学巨著《儒林外史》中的一篇经典篇章,作者吴敬梓通过描写主人公范进的奋斗与遭遇,深刻揭示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并借此批判了时代的虚伪与不公。范进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在经历了多次科举失败后终于考中举人,却因过度激动而发疯,变得滑稽可笑,成了众人眼中的笑柄。
许多人批评范进心理素质差,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然而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范进的成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艰辛与不易。范进,从小便开始埋头读书,他进入私塾后就开始勤奋学习,稍长些便自学经典,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二十岁时,他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终于迎来中举的那一刻。七十余次的科考失败几乎让他丧失了所有希望,家庭也陷入了困境,只剩下孤独的老母亲陪伴他度日。
在生活压力下,范进选择娶了胡屠户未婚的三十岁女儿,但胡屠户根本看不起范进,认为他永远不会有什么出息。每次范进前来借钱参加考试时,胡屠户不仅不借,反而嘲笑他说:“举人又不是谁都能做,像你这样,怎么可能考上?”范进心知肚明,岳父的嘲讽意味着他连借钱的希望都没有,只得将家中所有的钱财都带上,独自一人前往考试。
终于,放榜的那一天到来了,当报喜的人带着中举的消息来到范进家时,他激动得几乎晕倒。母亲和邻居们焦急地为他喂水,范进挣扎着站起来,忍不住奔向院子,边跑边笑,最终一脚踏进了水塘,头发湿透,衣服沾满了泥巴,狼狈不堪。这时,范进的岳父赶来道贺,却惊讶地发现范进已经发疯了。在众人催促下,岳父终于鼓起勇气给了范进一巴掌,这才将他从狂喜中唤回。
范进中举的消息迅速传开。那些曾经讥笑他、不屑一顾的人纷纷改变了态度。曾经拒绝借钱给他的岳父,带着四五千文和几斤肉登门拜访,声称自己“有眼无珠”,并开始主动表示祝贺。街坊邻里也纷纷前来道喜,得知范进家里缺粮时,大家各自带来了最好的米面和菜肴,争先恐后地帮他忙碌起来。曾经的知县张乡绅甚至亲自前来拜访范进,送上五十两银子和一座三进的房子,表示两人“亲如兄弟”,不必见外。
那些做小生意的商人也纷纷拿着自家的货物送到范进家门口,暗示与这位新晋的举人有过交情,甚至有些人主动表示愿意为范进效劳,甘愿做范进的仆人,毫不图报酬,认为能为举人效力是无上的荣幸。范进在搬进新房后,连续三日宴请亲友,唱戏喝酒,热闹非凡。就在他一夜之间从穷困潦倒的书生变成了受人尊敬的举人,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应去京城参加会试的范进,因为母亲因其中举过度激动而突然去世,按照古代的礼制,他必须为母亲守孝三年,不能按时赴京。三年后,范进终于得以进京,临行前,全县的达官显贵都纷纷前来为他送行,为他筹备了一个盛大的欢送会。这一次,范进不再是当初那个连盘缠都要借的穷光蛋,所有的花费和准备都由他周围的人主动承担,范进乘坐豪华马车,带着充足的钱财和应有的食物,甚至还带上了随行的仆人。
范进一到京城,便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顺利考中进士,最终被授予了御史的官职。按理说,范进年过五十才考上进士,迟来的成功似乎预示着他在官场上的道路不会平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范进在官场中如鱼得水,表现出色,迅速获得了朝廷的赏识,最终成为一位正四品的山东学道。这个官职不仅权力大、责任重,还掌握着一省科场的选拔大权,类似现代省教育厅厅长的位置。可以说,这个职务不仅是名声上的象征,更有巨大的实权。
范进的年薪大约为五千到六千两银子,按当时的标准,这笔钱足够改变他和家人的命运。一两银子能购买二十斤猪肉,而二十两银子就能在京城买下一座房子。范进由一介寒门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官员,享受着无上的荣华富贵,这种阶层的逆袭无疑是一种励志的传奇。
然而,《儒林外史》收录的仅是范进从书生到举人的前半生,范进从最底层的困顿到中举后的辉煌,这一切的变化不仅代表着个人命运的转折,也象征着他社会地位的彻底改变。从此,他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而是有了国家庇护的身份,成为了社会的一份子。对于一个曾经贫困、没有任何背景的学子来说,能在科举制度下实现逆袭,走上官场,这样的成就简直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