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提起科举制度,常常误认为它是草根子弟向上流动、改变命运的一条道路。然而,这种看法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事实上,科举制度自始至终都并不适合草根子弟,甚至可以说,它从来都不是为了给下层百姓提供翻身机会的。
科举制度的初衷,根本不是让普通百姓借此实现阶层跃迁,而是为了帮助皇帝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力。自五代十国之前,世家大族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限制着历代皇帝的权威。从先秦时代开始,世家大族的“世卿世禄”体制就使得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更是让门阀世家掌握了巨大权力,许多世家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朝廷的决策。尤其是世家大族拥有大量私人武装(即“部曲”),皇帝若不与其结盟,朝廷几乎无法正常运转。如果世家大族反感某位皇帝,废黜其皇位便成为轻而易举的事。东晋时期的多个皇帝就是这种局面的牺牲品。
正因如此,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君主开始谋求解决这一问题,企图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力。到了隋朝,隋文帝通过科举制度开始选拔官员,意图通过科举选拔出更广泛的官员来打破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然而,隋唐两朝的皇帝并不愿意完全与世家大族决裂,因此,隋唐时期,想要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仍需得到世家大族的推荐,才能进入科举系统。而那些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往往与世家大族有着紧密的联系。
直到宋朝,科举制度才逐渐向更广泛的百姓开放。这一转变发生在经历了黄巢之乱和五代十国长时间的战乱后,世家大族的根基受到了严重冲击。正因为如此,宋朝的科举制度才实现了真正的“亲民”,即任何符合条件的读书人,都可以不依赖世家推荐,自主参加科举。
然而,古代的皇帝从来就没有指望草根子弟能够参加科举。原因很简单:要参加科举,首先要有相对强大的经济基础。首先,科举需要考生具备脱产读书的条件。在现代,学生为了备战高考就需要全身心投入,而在古代,科举的竞争更加激烈,且缺乏现代化的辅助工具。因此,普通家庭,尤其是贫困农民家庭,根本无力供养孩子脱产读书。此外,科举考试还需要大量的师资支持,而当时聘请专门的老师需要耗费巨资,这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的。再者,若考生需要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还需负担巨大的路费和住宿费,这些费用也是大多数贫困家庭难以承受的。
因此,真正能够参加科举的,大多是那些没有显赫背景、但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地主家庭,也就是所谓的“寒门”。事实上,古代的科举制度,更多的是服务于那些没有权贵背景的地主阶层,而非真正的草根百姓。
那么,草根子弟如何才能在古代社会中实现阶层跃升呢?这需要一套更为实际的“组合拳”。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踏实劳动。对于草根百姓来说,依赖不劳而获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辛勤劳动来改变命运。例如,贫困的农民可以通过节省开支、积攒资金来购置土地,逐渐从贫农转变为自耕农。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生的辛勤耕耘,类似于今天年轻人为了买房而付出的长时间努力。
然而,贫农的另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多子多福”。通过多生男丁,孩子们能够在年幼时便投入劳动,例如上山挖菜或给地主放牛,逐步为家庭创造经济效益。随着这些积累,家庭财富得以增长,最终实现从贫农到自耕农的转变。
此外,拥有头脑和学习能力的自耕农,还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尽管在古代,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知识对于自耕农并不实用,但学习农业知识、商业知识,甚至是一些手工业技能,才是对他们最为有益的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他们不仅能在农业上获得更高的产值,还可以开始从事商业活动。通过积累的财富,他们可以进一步购买土地,逐渐成为地主。
就像现代人通过投资房地产逐渐积累财富一样,古代的自耕农也是通过土地的积累,逐步走上地主之路。成为地主之后,他们才可以考虑通过科举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稳固自己的财富和权力。
结语: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单靠一纸文凭的时代早已过去。今天的社会,依靠学历或许能让你起步,但想要真正走得更远,我们需要在学术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商业才能,不断学习经营管理和财经知识。这将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