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在访问秦国时,三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整个秦国,包括了与楚国接壤的武关、峣关等偏远地方,做了细致的考察。但在作者的笔下,唯一被详细描写的,却是他在陈仓口的所见所闻,其他地方则只轻描淡写地带过。初次读《大秦帝国》时,我只是感受到秦国的百姓生活艰难,心中并没有更多的感触。再次读时,我才恍若明悟,作者之所以对卫鞅在陈仓口的经历如此细致入微,是因为只有从这些细节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秦国人民的悲苦生活,才能深刻体会秦国的困境,也才能感知卫鞅变法的非凡意义,以及老百姓为何如此欢欣鼓舞。
陈仓口,作为秦国早期的根基之一,无论从地理位置上看,还是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理应都不差,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卫鞅在夏季前往陈仓口时,本应看到满山遍野的绿色,但他所看到的却是那灰白色的山石,夹杂着大片的黄土,偶尔传来几声牛鸣,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显得格外孤寂。站在这片土地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荒凉,几乎没有生气,仿佛来到了一片贫瘠的“穷山恶水”之地。既然这里是秦国的发源地之一,那么其他地方岂不更为荒凉贫困?
更令人心酸的是,陈仓口的荒凉不仅表现在自然环境上,更表现在人力资源的枯竭。卫鞅作为游学士子前来此地,受到了里正家庭的热情款待。可这种热情有些出乎意料。刚刚品尝过由里正女儿阿河丫端来的凉茶后,里正便告诉卫鞅:“今夜黑儿由她陪你。”果然,晚上阿河丫便主动前来侍候卫鞅,而这一幕令卫鞅大吃一惊,不禁冷汗直流。因为当时的陈河丫才十三岁,正是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居然在父亲的安排下,主动献身给一个外来士子。这样的一幕,仿佛在讲述着一种极度荒谬的事情:一个年轻女孩竟被当作婚嫁工具,随便就可以交给别人,仿佛这不是关系一生的大事,而只是父母的一次随意安排。那时的陈仓口已经贫困到这种程度,难道不是让人震惊吗?
陈仓口的现状,背后是秦国在战乱中所遭遇的困境。村子里,除了老人、孩子和妇女,几乎没有壮年男性。那些年青力壮的男子,要么在战争中受伤残疾,要么早早从军,没有能力留在家乡劳作。而当这些成年男人都纷纷投身战场时,村里的女孩便成了剩下的资源。阿河丫的父亲是里正,虽然不是大官,却也是村里的实权人物。按理说,像她这样的女子,到婚嫁年纪,应该有众多求婚者,可以挑挑捡捡挑选一个心仪的青年。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中严峻:阿河丫不仅没有选择的余地,整个村子里几乎没有适婚的男子,剩下的青壮年早已上了战场,甚至连个像样的婚姻对象都难以觅得。
陈仓口的现状,其实是秦国整个困境的缩影。如果说陈仓口的困顿仅仅是个别现象,那其他地方的情况会更糟。随着战争不断,人口锐减,男人频繁阵亡,女孩嫁不出去,人口更替几乎停滞。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村落,已经是秦国相对较好的地方,可它的窘境却依然如此令人心碎。人力资源的急剧匮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战国时代,兵祸不断,地多而人少,国家要想强盛,必须有充足的劳动力,才能种地、做工、进行商业活动,并支撑起庞大的军队。然而,若人口持续下降,秦国如何能够强盛?如何能抵抗其他六国的侵略?因此,秦国迫切需要恢复生机,进行改革。正如少梁之战后,秦献公虽死,秦孝公身心受创,但依然选择忍辱负重,礼送公叔痤回国,并将夺回的河西之地割让给魏国,以换取和平,恢复国家的生机。
在陈仓口,虽然土地众多,按理说应该温饱无忧,但实际情况却是极度贫困。陈河丫的穿着破旧,里正家中待客的野菜疙瘩也不是美味可口的佳肴,而是村民们食之无奈的常态。甚至在与卫鞅一起品尝那坛苦酒时,里正提到,秦国连做苦酒的原料——烂山果——都缺乏了,只能依赖那些堆放多年的苦酒,且此酒已经是他们好几年没有再做的最后一坛。这一幕让卫鞅深刻感受到,秦国不仅是物资匮乏,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生活资源都已经接近枯竭。
这一切的种种,使得陈仓口成为秦国困境的象征。这种贫困、荒凉和绝望,几乎在所有地方都能找到影像。而这些困境和问题,正是卫鞅变法的背景和动力所在。卫鞅废除了井田制,实施新田法,解放了原本为奴的农民,让他们成为自由民,拥有土地,能够独立生活。经过这些改革,秦国的人民不仅能温饱有余,甚至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逐渐产生了对变法的支持与热烈拥护。卫鞅的变法,便是从这样一片困苦中走出来的,通过变革让贫弱的秦国焕发出强盛的活力,最终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强国。这就是卫鞅变法的伟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