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一下文章,保持原意和大致字数,同时丰富细节:
---
通常来说,合理的用人原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即对怀疑的人不要轻易委以重任,但对已经用上的人则给予信任。然而,老蒋用人却完全相反——他对人疑心重重,却又不得不用,处处疑神疑鬼,导致他在调兵遣将时总是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比如在被称为“徐蚌会战”的淮海战役期间,老蒋在用人上犯下了连串致命错误。
根据当时的军情分析,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都倾向让白崇禧出任徐州战事的总指挥,但老蒋对这位被誉为“小诸葛”的白崇禧却毫无信任感,反而将被称为“福(猪)将”的刘峙委任为徐州“剿总”总司令,与白崇禧统领的“华中剿总”互不隶属,形成对立局面。
老蒋对刘峙和白崇禧都不完全信任,便安排刘峙与白崇禧“肩并肩、平起平坐”,并且在两人之下设立大量“副总司令”,形成复杂且互不服从的指挥结构。比如华中“剿总”有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等六位副总司令,几乎无人听命于白崇禧。徐州“剿总”亦不例外,杜聿明并非唯一的副总司令,他的同级还有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人数众多且各自为政。
这些副总司令的背景也各不相同:黄埔一期的李延年担任第六兵团司令;曾任冯玉祥“仆长”的刘汝明是第八兵团司令;冯治安,十六岁时便跟随冯玉祥做伙夫,后来名字由冯玉祥亲自赐予;韩德勤与顾祝同结拜为兄弟,担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兼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主要负责粮弹运输;孙震虽为川军将领,祖籍浙江绍兴,与老蒋算是半个同乡,之前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第五绥靖区司令。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刘峙手下有六位“副总”,自己基本成了甩手掌柜,这六个副总司令则分属三四个不同派系,互不服从。刚在东北经历惨败的杜聿明,虽然名义上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却难以指挥那几位“平级副总”——他曾在东北担任保安总司令、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时,东北职务尚未撤销,导致其兵力与指挥权分散,结果两头跑,两头失败。可刘峙却把杜聿明视为徐州的“主心骨”,这本身就是一大讽刺。
徐州“剿总”除了六位副总司令外,老蒋还为杜聿明设立了“前进指挥部”,配备两位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和一位正参谋长及三位副参谋长(舒适存、文强、刘伯中、吴宝云),形成复杂冗余的指挥体系。
熟悉解放战争历史的读者们都知道,淮海战役时,刘峙和杜聿明名义上掌控的国民党军主要包括邱清泉指挥的第二兵团(在陈官庄被歼)、李延年的第六兵团、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碾庄被歼)、刘汝明的第八兵团、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歼,但黄维受国防部直接调遣,杜聿明实无实际指挥权)、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同在陈官庄被歼)、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同样在陈官庄被歼)、以及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总兵力超过八十万。
细看徐州“剿总”的指挥序列,除黄维外,所有兵团级将领均兼任副总司令或副主任,仅黄百韬、李弥、邱清泉只有兵团司令头衔,没有额外副职,身份相对较低。然而,这四个兵团反而是战斗力最强的。
时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兼代参谋长的文强,在《徐州“剿总”指挥部的混乱》中回忆道:“蒋介石乘机经过徐州时,仅停留不到十分钟,就叫杜聿明上飞机,随他北飞至北平。刘峙顿时急得喘不过气,大声喊道:‘光亭走了怎么办?北进谁来指挥?’”
“光亭”是杜聿明的字,他一走,刘峙就彻底乱了阵脚。文强向他请示下一步计划,刘峙无奈地摊手说:“光亭既然去了冀热辽边区担任总司令,不会回徐州了,我已命令前线部队停止待命,计划暂时搁置。我正考虑推荐宋希濂接替光亭,否则守徐州的重任我实在难以承担。”
这番混乱的话让文强忍不住翻白眼:“刘峙说这话前三天,锦州这座设有现代化防御工事的重镇,只被东北人民解放军围攻了三十一小时便沦陷了。”
刘峙对东北战况和徐州部队状况一无所知,只是在那儿坐等失败背锅的出现,对部队的混乱状况既不愿管也管不了。
邱清泉曾试图取代杜聿明的位置,但未获成功。对此文强也清楚记得:“邱清泉非常愤怒,说:‘宋希濂能救得了局面?我不相信徐州没有合适的人选。’他质疑为何自己不能晋升。我请他吃饭,他依然怒气冲冲。”
刘峙这边一团糟,老蒋的“国防部”和“参谋本部”也乱成一锅粥。刘峙想让宋希濂来掌舵,而老蒋与何应钦、顾祝同则打算把白崇禧推上前线背黑锅,结果白崇禧爽约,让他们气得火冒三丈。
无奈之下,老蒋命令华中、徐州两总部的部队由白崇禧统一指挥。白崇禧第一天答应得漂亮,第二天却反悔。时任“国防部”第三厅中将厅长郭汝瑰在《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统帅部的内部矛盾》中透露:“白崇禧为何一夜之间改变统一指挥的决议?当时国防部的人猜测,他怕蒋介石设下圈套,将来一旦会战失败就把责任推给他。后来事实证明,这和美帝国主义支持李宗仁逼蒋下野有关,白崇禧是有意拆蒋介石的台。”
白崇禧拆台是铁一般的事实。没有当上副总司令或副主任的邱清泉、李弥,是否想拆杜聿明的台?对此文强有清楚记忆:“邱清泉在包围圈内一度试图赶走杜聿明,自己接管指挥权,认为没必要让杜聿明在自己头上发号施令。甚至在杜聿明面前伪善地说:‘包围圈内一切责任我来承担,你身体不好,回南京为蒋介石出谋划策吧。’杜聿明听了虽难受,却只能假装感激说‘病无大碍,不忍离开困难时刻’。邱清泉赶不走杜聿明,只好迁怒于杜身边的高级幕僚们,指桑骂槐,弄得指挥部大乱。”
文强即是杜聿明高级幕僚之一,为了安抚“邱疯子”,只好拿出有限的酒肉招待他。邱清泉一边吃喝一边骂,最终逃离现场,还把杜聿明当成累赘,时刻想把他踢开。
邱清泉算是杜聿明的老部下,两人赴缅作战时就是上下级。第二兵团司令官原本由杜聿明兼任,后来才让给邱清泉,但邱毫无感激之心。第五军军长熊笑三由杜聿明和邱清泉一手提拔,危急时刻却同样不给两人好脸色看。
第二兵团少将参谋长李汉萍在《邱清泉第二兵团覆没记》中回忆:“熊笑三原本是杜、邱二人一手培养的得力干将,尤其是邱清泉视他为心腹。当杜、邱抵达陈庄时,解放军的炮火迅速延伸到村内。熊笑三当场抱怨:‘打了四十天,陈庄前从未有炮弹落下,但兵团部一来,敌军炮火就紧随其后。这是因为人太多,暴露了目标。’晚饭时因碗筷不足,他又抱怨:‘来这么多人,哪里有这么多粮食吃?’”
蒋系军队的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正是“叠床架屋”的典型。用曹操与郭嘉评价袁绍的话来说,老蒋用人无方,心怀多计却不果断,表面强势实则胆怯,做大事怕丢面子,见小利反而丧失了性命。
老蒋在徐州“剿总”的机构和人员安排上连犯错误,刘峙、杜聿明麾下乱成一锅粥,六个副总司令、三个前进指挥部副主任,都是兵团级中将,同级的李弥、邱清泉谁也不服谁。这样混乱的局面,要想打赢这场战役,几乎是不可能的。
徐州“剿总”指挥部既怪又乱,不仅文强无奈,邱清泉愤怒,细看那长长的将领名单,读者诸位看后肯定会忍俊不禁,也许会思考:在您看来,老蒋在越级指挥“徐蚌会战”时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邱清泉想取代杜聿明,是不讲义气还是不自量力?如果白崇禧真上了徐州前线,结果会不会被老蒋“斩了马谡”?
---
这样改写,你觉得怎么样?需要我再调整语气或细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