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我国各省区划变迁的种种历史事件,涉及了东北三省之间的区划调整等多个话题。而今天,我们将焦点转向辽宁省与内蒙古之间的区划调整。内蒙古的赤峰市曾经归辽宁省管理,且这一状态持续了整整10年。到了70年代末,赤峰市辖下的9个县和旗才重新划归内蒙古。这种区划变动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辽宁省的基本情况。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东北三省中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辽宁省的总人口约为4200万,在我国各省中,这一人口基数绝不算小。2021年,辽宁省的GDP总量达到2.75万亿元,经济实力雄厚。辽宁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与航空工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主要的船舶建造基地之一,也是航空研发的核心地区之一。辽宁省下辖14个地级市,其中包括沈阳市和大连市两座副省级城市,而全国一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由此可以看出辽宁的战略地位。个人而言,我的几个朋友正是辽宁人,他们分别生活在沈阳和大连。每次谈起大连的海滨风光与沈阳的地道鸡架,都让人非常向往。
回到正题,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内蒙古一带长期是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政权争夺的焦点区域。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常通过北伐大举进攻,控制内蒙古部分地区,并在这些地方设立一系列防线,比如汉朝的朔方郡和九原郡等。但是当中原王朝处于衰退阶段,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政权往往会借机崛起,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像突厥、鲜卑等游牧民族曾一度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王朝往往会在边疆设立防御性要塞。在明朝时期,朝廷便建立了“九边重镇”,并派遣大量精兵驻守。随着后金政权的崛起,明朝的防线逐渐崩溃,最终在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正式建立了清朝。
清朝建立后,其军队中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朝与蒙古贵族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清朝皇帝通过联姻与蒙古的贵族建立了深厚的政治联系。17世纪中期,清朝经过多年努力,平定了南明残余势力以及各地农民起义,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在清朝治理内地时,沿用了行省制度,逐步形成了18个内陆行省。然而,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特殊情况使得清朝未能在这些地区实施行省区划。在清朝初期,这个问题尚不显著,但随着清朝后期国力衰退,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清朝逐渐陷入困境。为了增强对边疆的控制,清朝设立了一些边疆省份,但内蒙古地区却未被纳入行省体系。
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时期我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阶段,内蒙古的区划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在这段时期,混乱和战乱让各地的治理更加艰难,内蒙古的管理更是无人过问。直到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新的政府为加强对塞北地区的管理,开始设立热河省、绥远省、察哈尔省等省份,这些省份在战略上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进入1931年,随着日本的侵略逐渐加剧,为了加强防御,爆发了察哈尔抗战和绥远抗战。而当时的赤峰市所在的昭乌达盟,隶属于热河省管理。
到了50年代初,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阶段,外部安全形势得到缓解。此时,原先作为战略防线作用的塞北四省,其战略意义开始减弱。同时,四省普遍存在经济较为薄弱、人口稀少等问题,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1952年起,察哈尔省、绥远省、热河省等四省陆续撤销,相关地区大多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初期管辖范围仅限于内蒙古东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最终形成了从东北到西北的广阔区划格局。
1955年,热河省正式撤销,昭乌达盟被划入内蒙古自治区管理。经过这轮区划调整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的区划基本稳定,格局与如今的区划基本相同。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十多年,直到60年代末期,由于防御形势的变化,内蒙古的区划再次经历了大规模调整。尤其是1969年7月,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大部分盟旗划入了东北三省,而西部地区则划入了甘肃、宁夏等地,内蒙古的管辖范围缩小至中部地区。
当时,昭乌达盟(即今天的赤峰市)也被划入了辽宁省管辖。昭乌达盟下辖7个旗和2个县,分别是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进入7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防御压力的减少,经济发展提上日程,区划调整再次成为必要。1979年7月,昭乌达盟在辽宁省划入10年后,重新划归内蒙古管理。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求,1983年昭乌达盟被撤销,并设立了赤峰地级市。
尽管赤峰市隶属于内蒙古,但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相距甚远,且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赤峰的居民如果需要外出办事,往往会选择去北京、沈阳等大城市,而年轻人更倾向于去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地找工作。
关于我国省市区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将在今后的文章中继续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