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康有为在游历北欧的过程中来到了瑞典。尽管他此前已经走遍了许多西方国家,但瑞典给他的印象却尤为深刻,甚至令他决定长时间停留。康有为发现,这个小国虽然不大,但自然景色十分迷人,独具魅力,让他产生了定居的念头。于是,康有为决定暂时不再离开瑞典,他斥资150万购买了一座小岛,过上了悠闲自得的岛主生活。
提到康有为,熟悉近代史的人肯定不会陌生。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人物,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现代化主张,比如君主立宪、推崇一夫一妻制等。然而,值得讽刺的是,康有为自己从未真正遵循这些他所提倡的理念。尽管他大力倡导一夫一妻制,但他自己却先后娶了六位妻子;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也从维新派转变为坚决的保皇派,立场和立言的变化可谓戏剧性。
那么,为什么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后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从康有为的一生经历来看,他根本不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在这一点上,他与如商鞅、张居正等历史人物显著不同。甚至在与他同时代的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相比,康有为的改革信念显得更为软弱。谭嗣同为了变法英勇赴死,而康有为所做的一切,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罢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远逃海外,在国外的生活给了他新的启发。他意识到自己在海外华人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凭借着这份声望和支持,他很快产生了新的计划,并付诸实践。1899年春,康有为从日本来到加拿大,他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仿佛成了英雄人物,举步维艰的他顿时迎来了荣光。在这里,康有为萌发了成立保皇会的想法,他看到自己被视为英雄,便决定将这种形象充分利用,公开运作保皇会,宣称自己是受光绪皇帝指派,旨在营救光绪皇帝。
保皇会,顾名思义,是一个旨在保护光绪皇帝的组织。借助光绪帝的名号,康有为开始了自己的“敛财之路”,并采取了一些并不光彩的手段来实现目标。为了吸引更多华侨加入,他伪造了一份所谓的“光绪皇帝衣带诏”,声称自己是受命前来海外寻求救国之策,虽然这一说辞漏洞百出,但他巧妙地利用了海外华侨的爱国心,诱使大家纷纷捐款捐物,保皇会迅速扩张。
尽管康有为所称的“衣带诏”根本没有证据支持,但许多华侨仍然选择信任他,纷纷加入保皇会。事实上,光绪帝的衣带诏确有其事,但它的接收者是杨锐,而非康有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篡改了这份密诏,拿来招摇撞骗,并通过这一手段为自己积累了大量财富。令人意外的是,同为维新人士的王照却在笔记中揭露了这一不光彩的真相。
至于康有为把这些捐款都用来做了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他通过保皇会获取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入了自己的腰包,只有极少部分用于营救光绪皇帝。甚至他曾设想过像燕太子丹一样,重金聘请刺客刺杀慈禧太后,然而这个计划并未付诸实践。无论如何,募捐到的资金最终也都进了他的口袋。
那么,康有为捞到的这些钱财都用来干了什么呢?答案是——他用这些资金周游世界,享受人生。名义上,他是流亡在海外,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奢华的环球旅行。康有为和他的妻妾一起,走遍了多个国家,并写下了大量的游记。而当他们来到瑞典后,由于当地的风景如画,康有为决定就此定居,不再离开。他花了150万瑞典克朗购买了一座小岛,成为岛主,过上了享受生活的日子。
在小岛上,康有为的生活无忧无虑,吃穿用度一应俱全,身边不仅有妻妾相伴,还有专门的仆人照料。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所谓的“营救对象”——光绪皇帝,此时也在一座岛屿上过着类似的生活。尽管他们都成为了岛主,但康有为是因为自己不愿离开,而光绪帝却是被慈禧太后软禁在岛上,无法脱身。
1913年,康有为的母亲去世,他不得不返回中国奔丧,因此离开了这个宁静的小岛,并且再也没有回来过。由于小岛长期无人照料,最终被瑞典政府收回,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
康有为在近代历史上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复杂人物,他提出的许多改革主张,对当时的中国有着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也有许多令人质疑的缺点。无论如何,康有为无疑在近代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他的是非功过,终将留给后人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