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义生擒史文恭后,按理应该继承梁山的首领之位,执行晁盖的遗愿。然而,卢俊义不仅不敢轻易坐上这个位置,反而面对了极大的反对声浪,情况复杂得远超他的预料。
细读《水浒传》原著,我们可以发现,梁山的元老派人物,包括智多星吴用、赤发鬼刘唐,加入梁山较晚的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以及宋江的亲信黑旋风李逵,几乎都没有给卢俊义任何支持。吴用的话表面和气,暗藏讽刺:“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皆人所伏。兄长若如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之心。”吴用此言既是提醒,又是巧妙地挑起了话题,给那些有意反对的好汉一个眼色。李逵则不客气,直言道:“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着你来,众人都已让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若再三推让,管我杀将起来,各自散火!”言辞激烈,毫不掩饰对卢俊义的不满。
武松虽然显得较为理性,却也给出了实际的理由:“哥哥手下许多军官都是受过朝廷诰命的,他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他的意思十分明了,不仅有情有理,也反映出当时局势的微妙。刘唐也不敢沉默,表示:“我们初起七人上山时,便有让哥哥为尊之意,今日却让后来人?”此言既表达了梁山创始人应当被尊重,也暗含了对卢俊义的不满。鲁智深直言不讳:“若还兄长要这许多礼数,洒家们各自撒开!”他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直白,完全不愿忍受任何形式的妥协。
这五人代表了三方势力的立场,唯一未表态的是“军方”——那些能打的好汉。原因很简单,不管宋江还是卢俊义坐上梁山之主的位置,梁山最终都得依赖招安来保全自己,而他们与任何一方都没有太深的私人恩怨,自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选择站队。
卢俊义深知自己在梁山并无真正的朋友和足够的威信。对他来说,头把交椅实际上就是一条绞刑架。不论是宋江还是他自己,登上这个位置后都注定难有好结果。就像曹操攻占荆州时,东吴群臣纷纷投降,唯独孙权不可以。类似的,梁山的所有责任最终都会归咎于盗魁,而那些跟班却可能会被各方大佬收纳。正因为如此,卢俊义非常清楚,这个位置越高,责任越大,结果也就越危险。
林冲一贯保持着“尊敬领导”的态度。虽然是他提出让宋江代理寨主,但那时根本没人和宋江争这个位置。等到卢俊义成功生擒史文恭后具备了继承首领之位的资格,林冲显得极为谨慎,他没有选择站队,而是保持中立。这一行为正好反映了林冲的个性:他绝不做出头鸟,既不为福也不为祸,始终保持一种低调稳重的态度,不得罪任何可能成为未来领导的人。
宋江显然注意到了林冲的态度,便在安排东平府和东昌府的战役时有所谋划。他故意把林冲、花荣、刘唐等人安排在自己阵营,而把吴用、公孙胜、李俊等人派给卢俊义。聪明的读者应该能够一眼看出,宋江这样安排是为了观察卢俊义的动向。如果卢俊义敢在东昌府的战斗中展现过于强硬的态度,公孙胜就能在他和张清交手时,让卢俊义陷入困境。即使卢俊义打赢了张清,李俊也能在背后将他“收拾”掉。这个布局不仅考验卢俊义,也是在试探梁山其他将领的忠诚与智慧。
从中可以看出,施耐庵曾是张士诚的谋士,熟悉元末“朱张陈”三国争霸的典故。通过这段历史,施耐庵巧妙地反映了宋江的用心。卢俊义作为大名府的首富,岂会不懂这其中的深意?因此,在东昌府的战斗中,他选择了“低调”。他并没有全力出击,而是让郝思文等人象征性地与张清对抗,完全没有真正的交锋。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宋江:卢俊义并不想坐那个位置,甚至连张清都未曾亲自对付。
在这一战中,卢俊义的武功虽高,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能力。后来在破辽国的玉田县之战中,他的表现才得以证明自己的真正实力:面对关胜、呼延灼、徐宁、索超等四位顶尖高手的单挑,卢俊义以一敌四,轻松取胜,甚至还挑中了其中一个对手。然而,在与张清的对决中,卢俊义选择了避免直接交手,背后自然有公孙胜的“护航”。
对于张清的战斗力,读者们应该早已意识到,他的石子攻击并不是无敌的。虽然张清的石子能打击敌人,但遇到像关胜这样的高手时,他的攻击显得无力。关胜能轻松用刀面挡住张清的石子,证明了张清的武器并不适用于真正的战斗高手。即使张清有机会投掷石头,他的速度也远远不及弓箭的速度。最终,在宋江的计划下,卢俊义并没有全力以赴,而是保持了一种“装弱”的策略。
这场战斗的背后,充满了深意。卢俊义既不敢全力以赴,也没有想要为自己争取领导的位置。宋江的安排,既是对卢俊义的考验,也是一场智慧和耐性的较量。可以想象,如果卢俊义真心想要站稳梁山之主的位置,是否能够顺利战胜张清?而在这种情况下,卢俊义又能否在梁山的复杂局势中顺利走到最后?
上一篇:原创 清朝后妃制度详解
下一篇:嘉庆通宝:清代货币文化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