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后妃制度,及其长图解读在文末。
在清朝,为了为皇帝选配后妃,便设立了选秀制度。秀女的选拔主要集中在满洲旗女与蒙古贵族之间,明确呈现出联姻的目的与特征。
选秀的工作由户部负责,所有年满13至16岁的旗人女子均需参与选秀,光绪年间更是将年限扩展至11至20岁。如果在这一年龄阶段内,参与选秀的女子未经过官方途径私下结婚,将会被追责,所在旗的都统也将受到惩罚。
选秀的具体流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1. 启动选秀:户部向皇帝提交报告,待皇帝准许后才会正式开始选秀工作;
2. 汇总信息:户部发出命令,各旗需向都统汇总拟参加选秀的女子名单;
3. 确认日期:各都统将信息上报户部,随后户部再向皇帝请示确认选秀的具体日期;
4. 秀女造册:各旗对所有应参加评选的女子进行登记造册;
5. 第一次挑选:由内监负责初步筛选这些参与者;
6. 第二次挑选:对初选出的女子进行记名挑选;
7. 皇帝选定:皇帝亲自进行面试,满意者将被纳为妃嫔,其余则会被指婚给其他亲王或皇子。
至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后妃制度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了规范化的八个等级,秀女成为后宫成员后,从答应到皇后之间的层级分明而严密。在这些女孩看来,不仅仅是成为后宫的主宰——皇后,哪怕是能够提升至一品的皇贵妃,也足以让她们在后宫中自信而骄傲。
后妃的等级具体如下:
1. 皇后:1名,超品,后宫的至高主宰;
2. 皇贵妃:1名,一品,册封时使用金册;
3. 贵妃:2名,二品,册封时使用金册;
4. 妃:4名,三品,册封时使用镀金银册;
5. 嫔:6名,四品,册封时使用银册;
6. 贵人:数量不定,五品,无册;
7. 常在:数量不定,六品,无册;
8. 答应:数量不定,七品,无册。
清朝的后妃们通常居住在紫禁城的东西十二宫中。其中,清宫剧《延禧攻略》中的“延禧”即是位于东宫的“延禧宫”。
在历史上,嘉庆帝的生母魏佳氏就是通过选秀进入宫中的。她在18岁时被册封为贵人,随后晋升为嫔,21岁时成为令妃,32岁晋升为令贵妃,38岁时更是被封为皇贵妃。她从贵人晋升为一品的皇贵妃,历经20年。令贵妃于49岁时去世,而当永琰被立为皇太子之后,魏佳氏被追封为孝仪皇后。
在朝廷上,权臣随君而变,后宫的妃嫔同样如此。一旦皇帝去世,新皇登基,前任皇帝的后妃们都需迁往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寿安宫等后宫,原有的宫殿则让位于新君的后妃们。
紫禁城的东、西十二宫就这样不停更替着女主人,演绎着一幕幕明争暗斗的宫廷故事。
以下为清朝后妃制度的详细解读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