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丢失生辰纲,绝非简单的疏忽大意,而是源于他几乎没有江湖经验。尽管他自诩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但他并非江湖中人,贸然涉足江湖,失败也就显得再自然不过了。
杨志押运生辰纲时,虽然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将货物改装成便于潜行的样式,也参考了去年失败的经验,意图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梁中书的布置虽然看似严密,十辆太平车,十个禁军押运,黄旗高悬,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没有什么漏洞。但对于那些熟悉江湖的读者来说,显然这些安排存在着巨大的疏漏,尤其是那些对朝廷的腐败不满的江湖人士,他们看到的是一大块“香饽饽”,而周围只有十几个无经验的士兵,简直就是一个引诱他们抢夺的信号。
梁中书的高高在上的心态,使得他认为,只要挂上蔡京的大旗,便能确保生辰纲安然无恙。然而,杨志很清楚当时江湖中人对蔡京的评价并不高,大家知道这批货是要送给蔡京,反而激起了更多的抢夺欲望。如果这批货物是送给其他人,或许还能够避免如此显眼的引诱,但一旦与蔡京挂钩,劫掠似乎变得不可避免。
杨志原本有机会通过更灵活的手段运送生辰纲,但他偏偏选择了不切实际的“聪明”做法。装货时并不选择便于运输的车子,而是将货物改为十几条重担,手下全是体力活的挑夫。这样不仅增加了负担,还让整个队伍看起来像是冒充商贩的队伍,既不符合实际操作,又容易被人识破。他要求挑担而不是推车,显然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简直是拿着扁担打江湖,实在是拙劣。
对于杨志的手下来说,这个任务本身就注定了失败。一路上,挑担的士兵们个个筋疲力尽,甚至连水也几乎不敢带,行程辛苦,心中早已埋下了不满。万一遇到突发情况,他们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更糟糕的是,杨志一直凌辱手下,逼迫他们工作,得罪了所有人。于是,生辰纲的丢失,实际上是早已注定的结果。无论是晁盖等劫匪,还是沿途的百姓,看到这么一大块“香饽饽”,他们自然忍不住出手抢夺。
杨志虽然看起来是个有军阀气概的押送者,但实际操作却极为拙劣。在从押运花石纲到押运生辰纲的过程中,杨志所表现出的霸道与缺乏人情味,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他能更关心手下人的感受,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保障,甚至把货物改用车子装载,配备足够的水和食物,事情或许会有所不同。最关键的还是人心,队伍如果缺乏凝聚力和信任,任务就难以完成。
杨志的失误,不仅是由于他无能,更多的是源于他的心态和做法。若他早些采取更周到的措施,或者与手下建立起更好的人际关系,吴用即使有再多的计策,也难以得手。
杨志失去了生辰纲,这不仅仅是个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即便没有晁盖等人作乱,迟早也会有其他劫匪趁虚而入。杨志甚至曾警告梁中书,这一路上有许多盗匪出没,包括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等地,完全是强人出没的区域,生辰纲能安然送达几乎不可能。
如果换成鲁智深来押送生辰纲,是否会顺利完成任务呢?如果我们从鲁智深的性格来看,答案几乎是肯定的。鲁智深以豪爽、仁义著称,他绝不会像杨志那样对士兵冷酷无情。即便是身为泼皮,鲁智深也能和对方交朋友,乃至赠送酒食,维系好人际关系。即便是面临劫匪,鲁智深也能凭借其英雄气概和豪情,赢得手下的支持,大家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甚至会把生辰纲安全送到。
如果鲁智深押运生辰纲,途中肯定不会只是带十几个人,他肯定会要求更多的保护和安保措施。鲁智深对危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会低估江湖上的危险,而是会尽量加强安保,确保运输安全。而且,鲁智深那种“大大咧咧”的性格,能够化解吴用的计谋。即便吴用设计了蒙汗药酒,鲁智深也能以自己的豪爽让事情失效。
在梁山好汉中,除了鲁智深之外,还有一些曾经是朝廷军官的人也具备完成押送任务的能力。例如,病尉迟孙立、圣水将单廷珪、神火将魏定国,他们都有丰富的江湖经验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这些人物若接手押送任务,成功的可能性要远高于杨志。
在梁山的将领中,除了鲁智深,还有其他几位原朝廷军官,他们同样能承担起押运生辰纲的任务,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换成其他的梁山好汉来执行这一任务,结果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