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恶钱种类众多,综合考量其质量、铸造者、面值和货币功能等因素,粗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私铸的减重小钱,包含鹅眼钱、挺环钱、铁锡钱、铜荡钱、穿穴钱、铜沙钱、偏炉钱、铜液钱、熟铜钱、沙涩钱、棱钱、时钱、古文钱、缺顿钱、白疆钱、黑疆钱和盘陀钱,共计十七种;第二类是官方铸造的虚值大钱,如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钱(包括史思明在洛阳时所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也属于此类),共有五种。
鹅眼钱,又名鸡目钱或鸡眼钱,源自南朝时期的民间私铸减重小钱。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废除了铸钱禁令,放任百姓私铸,导致货币体系崩溃,钱币质量大幅下降。根据记载,“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挺环钱”,由此可知,鹅眼钱质量低劣且重量不足。据《宋书》卷75《颜竣传》记载:“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鹅眼钱的出现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妨碍了正常的商品流通。
鹅眼钱因其形状像鹅眼而得名,“亦有钱形大如鹅眼,故谓鹅眼钱”。其具体尺寸为:钱径在1厘米到1.7厘米之间,穿径在0.6厘米到0.9厘米之间,重量从0.2克到1克不等,0.5克左右较为常见;钱币大多无文字,若有文字则往往不规则或残缺,且无外郭或穿郭形式不一,制作粗糙,边缘多为毛边。《东城杂记》卷下对此也有所描述:“宋鹅眼钱形如鹅眼,文隶书,日小泉,直百,制白宋帝”,其中明确指出鹅眼钱的外形、字体、性质及来源等特征。
鹅眼钱自问世以来,始终活跃于货币流通市场。南朝梁时期与两柱钱混用,虽然价格相同,但两柱钱重量较重,鹅眼钱则显得较轻。官府对鹅眼钱进行了严厉打击,“太宗初,唯禁鹅眼、埏环,其余皆通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513年)禁绝了鸡眼、环凿等劣质小钱,“谨寻不行之钱,律有明式,指谓鸡眼、环凿,更无余禁。”但北魏孝明帝熙平初年(516年),尚书令王澄提议放宽钱币使用限制,鸡眼和环凿钱仍然被严禁。“鸡眼、环凿,依律而禁。”直到元南朝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改铸五铢钱,一枚五铢钱相当于十枚鹅眼钱,鹅眼钱间接获得了国家法币的地位。
在唐代,鹅眼钱依然流通。唐玄宗天宝年间,富商和不法分子开始收购恶钱,伪装成官钱流入京城,导致京城的铜钱愈加劣质。鹅眼钱就在其中,“富商奸人,渐收好钱,潜将往淮南,每一钱货得私铸恶钱五文,假话官钱将入京私用。京城钱日加碎恶,鹅眼铁锡,古文挺环之类,每一陌重不过三斤。”
鹅眼钱不仅在货币流通领域活跃,还成为了文人关注的对象,许多诗篇中都提到了鹅眼钱。作为唐代恶钱的典型代表,鹅眼钱常与西汉时期的榆荚钱相提并论。榆荚钱是汉高祖时期铸造的半两钱,其形态轻薄如榆树的种子壳。唐代文人如李新、梅尧臣等在诗中提到鹅眼钱,反映了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广泛流通。诗人们在诗句中往往通过对鹅眼钱的描述,抒发了对社会风气和经济环境的关注。
挺环钱,又名线环钱或环凿钱,也是南朝时期的民间私铸减重小钱。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放松了铸钱禁令,导致了私人铸造的泛滥。挺环钱的质量比鹅眼钱更差,重量更轻。据《宋书》卷75《颜竣传》记载:“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挺环钱的出现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
挺环钱是一种通过剪凿内圈制造的劣币,常见于五铢钱。东汉末年,民间广泛使用剪凿工具将五铢钱剪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剪边钱,另一部分为挺环钱。使用的工具包括圆凿、半圆凿等,工艺简单且粗糙。挺环钱的质量通常较差,重量轻,外形不规整,因此受到政府的严厉打击。
唐朝时期,挺环钱仍然在市场上流通。唐玄宗天宝年间,江淮地区的恶钱问题尤为严重,市场上的恶钱种类繁多,包括鹅眼钱、古文钱和线环钱等,这些钱币的质量远低于官方铸币的标准,导致商品交易混乱,经济形势严峻。官府在这一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治理恶钱,但效果有限。
铅锡钱,也叫铁锡钱,是一种添加了过量低价值金属的民间私铸钱币。唐代的铸币主要使用铜,并适量添加铅、锡等金属来增强硬度。然而,一些不法之徒为了追求暴利,往往故意增加铅和锡的比例,从而减少铜的使用量,导致铸造出的铜钱质量较差。铅锡钱通常质地较软,容易变形,不耐用,且经常缺少重量,影响了市场的正常流通。
唐朝政府对于铅锡钱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禁止民间私铸。尽管如此,铅锡钱在江淮地区仍然流通,造成了物价上涨和市场混乱。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时,官府多次尝试打击铅锡钱的流通,最终采取了严格的禁令,并对违法者进行处罚。
穿穴钱是指通过在铜钱上凿孔取铜的劣质钱币。由于唐代铜材稀缺,穿穴钱的铸造逐渐成为不法商人的手段。为了从中获取利益,这些商人会通过凿出铜钱上的孔洞来提取铜料,将这些铜再次熔化铸成新钱或其他铜制品,严重破坏了铜钱的品质。由于铜材价格高昂,销钱为器的现象在唐代广泛存在,穿穴钱的出现与此密切相关。
穿穴钱的制作严重损害了铜钱的外观和质量,因而唐代政府对这一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武则天时期,政府发布禁令,明确禁止使用穿穴钱等劣质钱币。唐玄宗时期,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打击力度,规定除了穿穴钱之外,其他私铸小钱均可流通。然而,穿穴钱的欺骗性较强,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铜荡钱,又称荡染钱,是表面镀铜的劣质钱币。唐代民间盗铸者为降低成本,使用低质量的金属铸造钱币,并在表面镀上铜层以伪装成正品铜钱。尽管这些钱币在外观上与正品铜钱相似,但实际上其质量差,易生锈,且常常出现重量不足的情况。唐政府对此类钱币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禁止其流通。
铜沙钱是指含有大量杂质的铜钱,这些铜钱通常使用未经精炼的铜矿石铸造,质量低劣且容易变形。为了牟取暴利,一些不法铸币者在制作铜钱时故意使用未经过提纯的铜矿石,从而降低铸造成本,导致所铸铜钱质地轻薄,质量差。唐代政府对铜沙钱采取了严厉打击,并明确禁止民间私铸此类劣质钱币。
偏炉钱是指民间私铸的劣质小钱,通常由不法商人设立的私炉铸造。由于这些钱币大多轻小粗糙,且材质较差,它们的出现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唐代政府多次发布禁令,打击这种非法铸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