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东汉名士的孔融在后世的知名度,即使不如“关张赵刘曹孙诸葛司马”这样的第一梯队,也是第二梯队的佼佼者了。或许是因为其是孔子二十世孙,即使他干啥啥不行,《后汉书》上对他的生平记述的也十分详细,很多人也为他被曹操杀害而喊冤,那么真实的孔融是什么样子的呢?
央视版《三国演义》郑榕饰演的孔融
聪明、礼貌的儿时孔融
出生于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的孔融,打小就聪明,爱好学习,博览群书。孔融最知名的一件事儿就是他让梨的故事了,说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孔融让梨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关于礼貌的故事。
四岁的孔融礼貌,十岁的孔融就有点讨厌了。《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三》就讲了他的一个故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膺声誉卓著,任职司隶校尉;只有才子、名流和亲戚才可以通报入内。孔融到了李府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孔融坐到了靠近李膺的位置。李膺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与您的先人老子有师生之谊,照此看来,我跟您是累世的交情了。”李膺和宾客们听了这番话无一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wěi)来得有点晚,别人告诉了他孔融说的话,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了未必怎么样。”孔融反驳道:“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听了以后感到非常尴尬。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AI绘图)
史书还记载说名士张俭被宦官下令捉拿的时候,逃到了孔融兄长孔褒家中,孔褒不在只有孔融在家。张俭看十六岁的孔融年轻就没和他说什么,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庇护您吗?”,随后便留下了张俭。
后来张俭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他俩都争相承认自己是包庇者,最终朝廷下令处死了孔褒,孔融则因此事而闻名。此事可以看出,年少的孔融是有很强的正义感的。
爱出风头却志大才疏的青年孔融
孔融后来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杨赐的掾属。随后在灵帝光和七年(184年)某天,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河南尹何进升任大将军,因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就把名片夺回,自责到辞官而去了。河南尹官属认为丢了面子,想要派刺客追杀孔融,有宾客对何进说孔融这个人名气大,应该以礼相待。何进于是征辟孔融为大将军掾属,迁任侍御史,也就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您要以为以上这个故事是展现孔融多么有责任心,那就错了。魏晋名士擅长以怪诞出格的举动来博取名气,孔融这么做也是图名罢了,这一点和一千多年后的现在视频网站上的“网红”们为了红而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同。
三国志11某mod中的孔融
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被授为北军中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可是掌管禁军的军官,交到孔融这样毫无治军经验的人身上,可见汉朝末期朝政的紊乱。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力主匡扶王室。
董卓可不是陈韪,他也不和孔融逼逼,而是找个机会把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县西)为国相,孔融时年三十八岁。顺带一提,《三国演义》说孔融是北海太守,这是不对的。北海国是一个封国,此时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没留下名字的封王康王刘某(大概率因乱未到封国),孔融只是国相。
孔融来到残破的北海国后,没能“北海不大,创造神话”,很快被贼寇张饶等二十万众击败。孔融逃到了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南),收罗起逃难而来的四万多名百姓。孔融如果明智的话,应当带着这些百姓去投靠袁绍,结果孔融“崇学校、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在乱世里面搞礼乐教化这一套,实在是有点太理想主义了。
电子游戏《全面战争·三国》中的孔融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王允、吕布杀董卓,后李傕(jué)、郭汜等叛乱,攻占了长安。陶谦认为屯兵在中牟县的钱塘侯朱儁(jùn)是名臣宿将,屡立战功,可以委以大任。于是他和孔融以及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等人共推朱儁当太尉,以讨伐李傕、郭汜等人。结果朱儁还是听从了朝廷的召唤,孔融等人“匡扶汉室”的梦想落空。
不久,孔融在山东建立的“教学示范区”还是被黄巾军余部盯上了,贼寇管亥率领数万人将孔融屯驻的都昌(治今山东昌邑市西)围了起来。孔融于是派来进城救母的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这下弄得还在“发育期”的刘备受宠若惊,他惊奇地说:“孔北海竟知道世间还有个刘备呢。”于是立即派三千精兵,帮孔融解了围。
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
《后汉书 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昌邑故城址,当然除了残存的城墙没什么东西了
虽然到此为止,孔融都称不上有什么亮眼的战绩,不过他俨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一方诸侯,能上桌吃饭了。在黄巾之乱稍微平息后,他以海岱地区(今山东省渤海与黄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为基地,对周边展开一定程度的攻略。
初平四年(193年),幽州牧刘虞被公孙瓒所灭,幽州的一部分溃军逃到了孔融的地界,孔融想吞并掉这批军队,忙了一圈却一无所获。后来盘踞在泰山地区的黄巾余部攻打孔融,孔融不知道想学哪国的将军,大饮醇酒,亲自上马,结果毫无疑问又输了一气,几乎被完全逐出了青州地区。
孔融在极盛期,也只能占据今天的山东滨州以东,一直到莱西附近的狭长地带。他的北面是大海;西面是被公孙瓒命为青州刺史的田楷;南面是盘踞在泰山地区的黄巾余部臧霸、孙观等人;东边还有渡海而来,占据了今天烟台、威海等海岸地区的公孙度。
约194年时期的群雄割据图
而孔融占据的北海国,因黄巾起义而残破不堪,又面临旱灾、海侵等灾害的影响,国疲民弱。加上他自己也是个绣花枕头,不仅打仗不行,用人也只会用一些和他一样举止怪异,只擅清谈的人物,就一个北海当地人王脩(xiū)算是有些能力。孔融每次有了危难,王脩即使是在家里休息归养,没有不马上到的。孔融往往倚仗王脩得以免于祸患,另一个能打的太史慈孔融也留不住。所以周边的势力,孔融一个也不敢碰,只能勉强在夹缝中自保而已。
作为对比,同时期的刘备虽然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被各路势力打得犹如丧家犬。但刘备在四处征战中锻炼了自己和队伍,又善于游走在各势力之间,终于被他抓住了机会占据了徐州,有了栖身之地。
乱世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能言善辩没有任何意义。孔融想占据海岱地区以自保,但周边的其他势力却不会给他这一机会。孔融在海岱之地苦心经营自己的小摊子,然而很快“天下有变”降临到他的头上——兴平二年(195年),公孙瓒被袁绍和原刘虞余部的联军所击败,退出了青州的地界,袁绍势力开始与孔融接壤。
电子游戏《三国志14》中的孔融立绘
史载孔融麾下的战士不满数百,谷不至万斛,王子法、刘孔慈等人不过是凶辩小才,而孔融当作心腹一样信任。左承祖劝孔融依附强者,结交袁绍或者曹操,孔融知道袁、曹二人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不愿联合他们,怒而将左承祖杀害,之后刘义逊也弃孔融而去(这几个人都是汉朝时期少见的三字名字,估计是表字)。
战士不满数百实在是太夸张了点,不过孔融本人志大才疏,在北海这边发展了五六年都没有起色也是事实。袁绍让长子袁谭当青州刺史,意思是袁谭放手去打,打下来的地就是自己的。袁谭也不含糊,在建安元年(196年)从春到夏约半年的时间,就把孔融赶出了北海的地界。
央视版《三国演义》邓晓光饰演的袁谭
搞笑的是,袁谭已经打到城下了,孔融仍然凭几安坐,读书谈笑自若,看来想学古书上李牧、吴起这些名将面对大军压境的镇定自若。只是孔融没能装到最后,到了晚上城池还是被袁谭军攻破了,孔融趁着夜色独自逃离,把老婆孩子都丢给了袁谭。
净给曹操找不自在的中年孔融
也是在这一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了许县(治今河南许昌东的张潘故城)。已经是孤家寡人的孔融干脆接受了献帝的召唤,来到许都为将作大匠,也就是掌管宫室修建的官员。建安二年(197年),朝廷让孔融持节到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改封邺侯。不知道先前被袁谭俘虏的妻儿,孔融有没有领回去。
后来,孔融从将作大匠升任为少府,也就是掌管宫廷内财政的官员。此后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引证定议,抛出惊人之论,当“话题领袖”。献帝喜好文学,孔融还曾与荀悦、荀彧在禁中侍讲,朝夕谈论。要说孔融这人有一百个不好,他还是有个好处,就是不和曹操站到一起,始终努力维护着在曹操阴影下的东汉小朝廷最后的体面。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七贤镇古汉村南的汉献帝禅陵,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平三年(192年)八月,朝廷曾下诏令太傅马日磾(dī)前往寿春拜授袁术为左将军、阳翟侯。马日磾到了寿春后,曾多次有求于袁术,袁术便轻侮他,借故问他取符节观看,趁机抢夺不还,并强迫他辟命自己军中将士十多人,后又不放马日磾离开。马日磾最终于兴平元年(194年)在寿春忧愤呕血而死,死后遗体被送回京师,朝廷想加以礼葬。孔融此时又开始讲大道理,说马日磾到了袁术那里没能完成使命,反而受辱,也没让朝廷知道袁术谋逆的事情,不追究已经不错了,哪里还能礼葬?
最终朝廷采纳了孔融的意见。设身处地的想想,时值乱世,朝廷派往各地的官员别说赴任,就是掉脑袋的也不少。孔融自己身在朝廷大言不惭地讲大道理,无非就是装出一副刚正不阿的样子给外人看罢了。马日磾已经是个死人,你就是厚葬他又如何?孔融的夸夸其谈,背地里不知道又会得罪哪些人,实在是愚蠢至极。
孔融不仅不为曹操效力,还常讥讽曹操。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利用袁家兄弟的矛盾攻下了邺城,俘获了袁氏帐下的妇女为己用,袁熙妻甄氏也被曹丕私纳。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新三国》中的孔融劝说曹操不与袁绍交战
前面说到袁绍把孔融赶出了北海,所以孔融对袁氏是恨之入骨的,因而把袁氏比作了昏君纣王,而孔融也看不上曹操,便把曹操这个“武王”把祸国殃民的“妲己”赏赐给手下比作昏庸之举。这个故事完全是孔融编出来讽刺曹操的,天真的曹老板还没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就问孔融,孔融贱兮兮地回答:“只是从现在的情况,想到了以前发生的事情。”(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掏出了很久以前周边的少数民族对汉朝不敬的陈年旧事,像肃慎不进贡楛矢(长白山地区生长的楛木箭杆),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这些例子,让曹操一并去“算账”,说白了就是说不出曹操的军事行动有什么不对,但也要阴阳怪气一把,显出了一个清谈狂士轻佻的做派。
古代酿酒要耗费大量的粮食,曹操就上表请禁酒,孔融又要唱反调。他拿出尧、孔子、樊哙等等一大堆人喝酒才能成事儿的案例来掉书袋,又反问曹操说西周时期徐国国君徐偃王因仁义而亡国,你怎么不禁止仁义?燕国国君燕王哙因禅让王位最终丢掉了国家,你怎么不禁止谦让?鲁国因崇尚文教而国家疲弱,你怎么不禁止文学?夏、商亦因为妇人而失天下,你怎么不把婚姻给禁了?所以你曹操要禁酒,不过是爱惜粮食而已,不是为了树立好的榜样。
酿酒要耗费大量粮食,历朝历代多有禁酒令颁布
孔融这样的言论在现代可太多了,就是网上常见的“抬杠”。要老猫说曹操没有当即就砍了孔融,已经是曹老板人美心善了。然而曹操后面又让孔融活了很长时间,实在算得上是丞相肚里能撑船了。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次出任太中大夫。同年,曹操带兵南下,即将与孙刘联军开战。
可想而知,在大战之前消除不和谐的声音,保证上下的意识统一是很重要的,于是孔融终于上了曹操的死亡名单。曹操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罗织罪名,列举出孔融的若干罪状,如孔融在北海国期间不听朝廷号令,妄图自立;又如孔融曾说过父母与儿女都只是客观上的生物本能而已,没什么亲不亲的。不管这些罪名真还是假,孔融最终在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208年9月26日)被处死,时年五十六岁,并株连全家。
2008年中日合拍电影《赤壁》王庆祥饰演的孔融电影一开始就被曹操拉去祭旗
孔融的身后事
曹操虽然不待见孔融,不过魏文帝曹丕却对孔融文辞很推崇。曹丕将孔融与西汉著名文学家杨雄、班固相提并论。为了收集孔融的文章,曹丕不惜重金悬赏,鼓励天下人献上孔融的遗作。可惜过了一千多年,今天孔融只有寥寥个位数的诗词保存了下来。
《世说新语 言语》篇关于孔融的故事一共有三个,分别为三、四、五这三章。第四章为: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融白天正在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都来偷了,还行什么礼呢!”
这俩儿子仿佛都被孔融的一部分所附身,大儿子是孔融拘泥于礼教那一面,小儿子则是巧言善辩那一面。《言语》的第五章则是成语“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的来历,内容为: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震惊而恐惧。当时,孔融的大儿子刚九岁,小儿子刚八岁,两个孩子照旧玩着琢钉戏,一点恐惧的神色都没有。孔融对来逮捕他的使者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能不能保全两个孩子的性命?”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见过打翻的鸟巢下还会有完整的鸟蛋吗?”很快他们也给抓起来了。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AI绘图)
很难说这两个孩子说出这番话是出于本心,或许是孔融提前教给他俩的,意图靠巧言善辩来极限搏命。而且孔融都五十多岁,这俩小孩儿还不到十岁,可推断之前丢给袁谭的老婆孩子大概率是早没了。
孔融的一生,是能言善辩的一生,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地和何进、董卓、曹操这些人辩,还把自己的儿子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善辩者。只是言语脱离了实际实在是太无力了,好高骛远的孔融处江湖之远保不了他北海的一郡之地,居庙堂之高也没提出什么治国安民的妙策,最终因得罪曹操丢了卿卿性命。今人对孔融留下的若干成语可以学一下,而他沽名钓誉又桀骜不驯的性格,还是不要学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