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望,那些与黄土相伴、与古物对话的日子,竟已沉淀为我们生命的厚重底色。四年时光,从书本走向田野,从懵懂走向坚定,考古学赋予我们的,是触摸时间肌理的独特钥匙。
大运河沧州段至德州段的田野踏查,是我们专业首次共同经历的实地考古观察。循着古老的河床遗迹,从繁华都市到静谧村落,我们深入了解了捷地减河的水利运作机理,细致考察了千年古坝的结构奥秘,并系统记录了沿线的古闸、码头等水工遗存。探索它们的历史信息和现代意义。
在郑州楚湾遗址的探方里,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何为“手铲释天书”。烈日下挥汗如雨,小心翼翼地剥离层层堆积。当指尖触碰到一件四千年前陶片的温润弧线时,那份跨越时空的悸动,至今难忘。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图片,而是先民生活的呼吸与脉动,是“格物致知”最生动的注脚。每一片陶、每一粒粟,都在无声讲述着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故事。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宏大展厅中,我们采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深刻感受到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而在阅览馆藏的历史文物珍品时,更体会到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传承不息。
在紫禁城的金瓦红墙间,上了一堂最宏大的“空间政治课”。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建筑布局的精妙,解读了帝国秩序森严的象征密码。小到砖石彩画,大到宫殿建筑,都在无声言说着权力、礼仪与文化的深刻交融。
考古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回望。它赋予我们穿透时光的洞察力。在文明的碎片中辨识出民族坚韧的基因,在历史的尘埃里汲取面向未来的智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师大考古人秉持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决心,也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前提,诚望学院能提供更多支持,为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增添所需的技术设备和生活配套设施,方能为我们进一步“格物致知”提供动力和底气,让我们在未来建设师大考古的道路中,虽见道阻且长,仍坚信行则必至。
△图为黎姝晗同学在遗址发掘
附记:本文为黎姝晗同学在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毕业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