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旅长,您一路走好”
他是八路军中最为敬仰的将领之一,1979年离世时,超过百位开国将军亲自前往他的追悼会,向他送别。这位传奇人物,不仅在抗战期间为我军带来了8个团的兵力,还为党的根据地建设和部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他到底是谁?他又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呢?
张维翰,河北邯郸人,与许多革命先辈一样,他的家庭十分贫困。生活的困顿让他的二哥张维玺不得不参军,通过军饷来勉强维持家中生计。令全家人欣喜的是,几年后,二哥在冯玉祥的麾下迅速晋升为团长,家里的生活因此逐渐改善。看到军旅生涯如此富有前景,二哥劝说张维翰前往育德中学深造。就在这所学校里,张维翰遇到了后来成为他终生朋友的彭雪枫。彭雪枫是西北军将领彭雨亭的侄子,他也正是凭借这层关系才有机会在此就读。初次相识,张维翰便被彭雪枫身上的英勇气质所吸引,两人很快成为了中学时代最亲密的朋友,并共同考入了民国大学。
1932年,张维翰在哥哥的帮助下在国民政府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当时本以为国民政府应该是为国为民的机构,但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蒋介石领导下的政府,腐败、贪污、以权谋私的现象层出不穷,这让张维翰感到极度失望。在工作了不到一个月后,他毅然辞去了职务。二哥得知此事后愤怒至极,狠狠批评了他一番,但最终还是心软,将自己的朋友范筑先介绍给他认识。
与此同时,张维翰也主动找到了已在八路军担任团长的彭雪枫,将这些日子以来的困惑和不满一一倾诉。七年的分别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深厚情谊。两人见面后,仿佛回到了当初一起读书的时光,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叙旧之际,张维翰从彭雪枫口中了解了共产党的伟大壮举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让他更加向往加入共产党。“这国民政府和你们比,实在是差远了。”张维翰对彭雪枫说道,他的话语也让彭雪枫看到了他坚定的决心。于是,在彭雪枫的帮助下,张维翰于1937年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他入党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劝说范筑先一同投身抗日。
范筑先手下有数千兵马,要说服他并非易事,但张维翰并没有退缩,决定全力以赴。他们两人早已互相信任,张维翰深知范筑先心系国家大义。在同年的八月,张维翰与范筑先进行了深谈,向他阐述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范筑先听后激动地说道:“对!共产党是对的!”经过一番商谈,范筑先终于明确表示,要与共产党一道对外抗敌。范筑先的支持,使得张维翰成功在鲁西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成功将八个团带领到陈赓所属的386旅。
这些团体也有了自己的番号,名为“129师筑先纵队”。然而,遗憾的是,范筑先在聊城抗战期间不幸牺牲,部队的司令员职位便由张维翰接任。与此同时,国民党鹿钟麟为削弱我党的抗战力量,暗中花费巨资试图收买张维翰,但他态度坚定,表示要与共产党共存亡。这一举动激怒了反动派,他们撕下伪善的面具,悬赏万元捉拿张维翰。更为恶劣的是,反动势力竟然抓走了张维翰的父亲,企图以此要挟他让步。但张维翰毫不动摇:“无论如何,我的决心不会改变。”
许多人在面临类似困境时可能会妥协,但张维翰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尽管如此,他的工作依然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因哥哥的背景问题,张维翰在解放战争初期一度遭遇审查,延缓了他的仕途发展。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第一次授衔仪式,张维翰作为高级将领也名列其中。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仅被授予大校军衔,而与他同届的几位旅长却都晋升为将军。其实,授予张维翰大校这一军衔,更多的是出于现实考量。尽管他在抗日战斗中功勋卓著,但他的二哥曾在国民党效力,若草率授予他将军军衔,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此外,虽然张维翰在战争初期表现突出,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名字却很少出现在战斗序列中,这使得他错失了更多立下赫赫战功的机会。最终,国家决定授予他大校军衔,虽然如此,这个军衔对于张维翰来说已足够,他对此并不在意,始终保持谦逊。当有人提到此事时,他总是笑着摇头表示:“大校已经很知足了,毕竟有很多战友为了国家献出了生命。”
后来,为了鼓励后人,张维翰专门撰写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简介》一书,记录了那些峥嵘岁月。这本书共计十几万字,前后写了八年,成为了张维翰的心血结晶。直到书写完最后一字时,医生却诊断出他患有晚期癌症。
1979年,张维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临终时,他叮嘱家人,丧事务必从简,不要搞得太隆重。然而,国家却对此事格外重视,国务院副总理亲自打电话给张维翰的家人,表达对他的悼念。王猛,国家体委负责人,感慨万千地说:“我还是连长的时候,张维翰就已经是我的旅长了。”在国家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张维翰的追悼会隆重举行,前来送别他的不仅有100多位抗战将军,还有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专程到场,献上花圈。尽管军衔和职位固然重要,但没有人会忘记张维翰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岁月流转,张维翰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党史的篇章中,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