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作为和平区盘活洋楼资产的重点项目,戈登堂遗址主体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这座承载着天津厚重历史的建筑,即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世人的目光。
戈登堂始建于1890年,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建议修建,耗费32,000两白银。它采用中古时期城堡风格,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青砖清水墙搭配哥特式尖券门窗,两端对称的八角形三层角楼巍峨耸立,视野极为开阔,屋顶是瓦楞屋面,檐口处雉堞垛口状女儿墙别具一格。建成后,戈登堂一度成为19世纪天津体量最大的建筑,楼内设有巡捕房、法庭、会议厅、消防队等,市民可自由出入,是当时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修复完成的墙面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戈登堂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天津市政府所在地;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这里又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然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戈登堂带来了严重损毁,主体建筑于1981年被拆除,仅剩下后面的天津英租界消防队旧址(即现戈登堂遗址)还保存着部分当年的建筑原貌,成为那段历史的珍贵见证。
参照原一层房顶(二层地面)工艺复原的新龙骨
今年年初,和平区正式启动戈登堂盘活工作。此次修缮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原有青砖、木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屋顶、内墙等关键部位进行了全面加固保护,修缮面积达800余平方米。 目前,主体修缮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将进行门窗的更新和内部装修工作,预计年内正式对外开放。
一层承重墙体混凝土浇筑
“焕新”之后的戈登堂,将由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成为集文化展示、艺术交流、拍卖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它将与周边的利顺德、原开滦矿务局大楼等历史建筑相互呼应,共同展示和平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也将为天津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和平区乃至天津市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来源:天津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