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孝德,字飞龙,1960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书法家。他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熟读四书五经,对传统文化抱有深厚的热爱。目前,方孝德居住在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
方孝德曾师从中国古象形文字领域的权威、古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泮书先生,专注于古文字的研究。他在古魏国雀书(饕餮文)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填补我国在这一文字研究领域的空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中国文字。
目前,方孝德担任中国文化(非遗)传承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副院长等职务。他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以及中国文化高级书法师。方孝德被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重点推荐,荣获“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并担任中国与韩国、新加坡的文化交流使者。
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并在罗美富、王胜利等多位书法名家的长期指导下,方孝德从楷书欧颜入手,广泛临摹各类书体,尤其擅长篆书。他的笔法流畅、中正厚重,作品古朴而典雅,奇拙而雄浑,老辣而苍润,动静相生,飘逸灵活。他继承并发扬了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的书写特点,并融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展现出大家风范。


铁笔铸魂 篆韵流芳——品方孝德篆书艺术
篆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承载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文字美学与精神密码。从甲骨文的刀刻斑驳到金文的雄浑庄重,从秦篆的规范统一到清篆的复兴出新,这条艺术长河绵延数千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书家。在当代书坛,方孝德先生以其对篆书艺术的深刻体悟与执着追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用一支毛笔勾勒出篆书艺术的当代生命力,其作品既见古人风骨,又具时代气象,堪称当代篆书创作的典范。


这种楷书根基对篆书创作的滋养,在方孝德先生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篆书虽以圆转为主,与楷书的方折特征迥异,但笔法的核心要义——“力透纸背”的质感与“意在笔先”的把控——却是相通的。先生笔下的篆书,没有因追求圆转而陷入软媚乏力的困境,反而因楷书功底的支撑,在曲线流转中始终蕴含着刚劲的骨力。观其作品,每一根线条都如绷紧的琴弦,看似柔软却内含千钧之力,这种“外圆内方”的笔法特征,正是他将楷书笔法融入篆书创作的独特心得,也让他的篆书在众多书家作品中脱颖而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中正气象。


在广泛临摹各类书体的过程中,方孝德先生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视野与谦逊的态度。从隶书的蚕头燕尾中汲取古朴意趣,从行书的流畅婉转中借鉴笔法灵动,这些多元的艺术滋养最终都沉淀于他的篆书创作之中,使其作品既坚守篆书本体特质,又打破了传统篆书的刻板局限,呈现出丰富的艺术层次。




“笔法流畅、中正厚重”,这八个字精准概括了方孝德先生篆书笔法的核心特征。篆书的线条以“匀净”为要,但真正的艺术境界在于“匀而不板,净而不枯”,先生无疑深谙此道。他的笔法摒弃了刻意雕琢的痕迹,起笔如惊鸿照影,收笔似游龙入海,转折处圆融自然却又暗藏筋骨,每一根线条都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舒展,却又始终保持着中正端庄的姿态,不偏不倚,尽显从容。这种笔法特征所造就的,是其作品“古朴而典雅,奇拙而雄浑,老辣而苍润”的独特风貌。“古朴”源于他对传统篆书精髓的深刻把握,其笔下的字形多取自秦篆与汉篆,保留了古文字的原始韵味,观之如见商周青铜器皿上的铭文,自带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典雅”则来自他对笔法细节的精准把控,线条的粗细变化、间距的疏密安排,都遵循着严谨的美学规律,无一处不体现着文人书法的雅致情怀。




展望未来,方孝德先生的篆书艺术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他对篆书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悟,相信他会创作出更多兼具传统美与时代感的优秀作品。而他所展现出的“坚守传统、融入文化、勇于创新”的创作理念,也将为当代书法创作者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推动中国篆书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铁笔铸魂,篆韵流芳。方孝德先生以笔墨为媒,以文化为魂,在篆书艺术的天地中耕耘不辍,他的作品如同一座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桥梁,既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风骨,又传递着当代的精神与气象。相信在岁月的沉淀中,他的篆书艺术将愈发醇厚,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芳百世,启迪后人。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
上一篇:外贸珠宝网站怎么创建
下一篇:耐磨陶瓷弯头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