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日本人,至今仍有许多中国人心中遗留着不满。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造成了无可弥补的伤害,令人痛心的往事令人发指,尤其是他们推行的“三光政策”,使得一个又一个村庄化为废墟,民众的苦难难以用言语描绘。
更加令人唏嘘的是,随着日本在战争中战败投降,留下了许多日本小孩孤零零留在中国。根据统计,战后遗孤的数量高达4000多人,其中不乏婴儿。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来自日本的孩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早在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之后,日本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计划实施所谓的国策,吸引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前往。这一过程并非易事,到1936年时,日本内阁就设定了一个极具雄心的目标:在未来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约500万人口。如此庞大的移民计划,几乎是日本农业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最终并未如愿以偿。
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实际上移民的人数已达约150万,其中有30多万人是农民,这些被称为日本开拓团的人,来到东北开垦土地,将原本属于中国人的耕作地变为他们自己的,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
随着日军投降,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迅速崩溃,这些日本开拓团顿时失去了保护,遭到当地百姓的愤怒报复,许多人不得不逃离,涌向附近的港口。由于恐惧来自当地民众的攻击,逃命的日本人尽量避免暴露行踪,他们白天隐蔽,夜晚活动,尤其是那些已经家眷随行的开拓团农民,很多人在逃命时选择将孩子留在身后,甚至不惜将婴儿抛弃在路边。
有些孩子被狼狗所伤,而另一些幸运的是被当地中国人捡起,得到了收养。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也有些日军士兵在自我的绝望中,为了保持所谓的荣光,甚至对同胞下狠手,造成更多悲剧。
日军在撤退和逃避追击的途中无疑是生死未卜,尽管逃脱后有些孩子得到了当地人的收养与照顾,但同样也有很多无辜的孩子失去了生命。为了救助那些新的小伙伴,许多中国家庭宁愿节衣缩食,省下宝贵的粮食。有的日本婴儿因需要母乳而哺育,许多中国母亲为了养活他们,甚至宁愿自己孩子饿着。
陪伴日本小孩成长的不仅是温暖的怀抱,还有教育的机会,一些幸存的日本遗孤后来成为了农民、工人,甚至科研人员。他们大多分布在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在长大后的生活中,有的选择回到日本寻找亲人,有些则再也没有回过日本,个别甚至放弃了日本的永久居留权,选择重新在中国定居。
例如,一位名叫杨志国的遗孤,他在1945年时仅有5岁,被一户杨姓家庭收养。经过数十年的成长,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勘察专家。在回到日本探亲后,78岁的杨志国最终决意留在中国,扎根于这片他曾经被温暖包围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