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字数基本保持稳定。
---
请大家在阅读本文之前,先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我的分享能为您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也能与您共同享受阅读的乐趣。笔者后续还会陆续奉上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敬请期待!
公元700年,武周朝宰相狄仁杰年事已高,眼看已步入七十岁高龄,处理朝政事务的效率和敏锐度不如从前。对此,武则天特地召他入宫面见,希望能听取狄仁杰的意见,推荐一位既有才能又具德行的青年才俊,来继承宰相之位,延续朝廷的稳固与发展。
二人会面时,武则天直接开门见山地说:“怀英(狄仁杰字怀英),朕如今想让你举荐一位德才兼备的贤才来担任宰相。你觉得朝中哪位臣子最适合担此重任?”武则天目光炯炯,期待他的诚恳答复。
狄仁杰听后稍作思索,沉吟片刻才回答:“陛下,若您所求的是文采卓越、学识渊博的贤才,微臣推荐李峤和苏味道这两位,他们的文学才华无人能出其右,足以担当宰相之责。但若陛下希冀选拔一位奇才,非常人所及的政治奇才,则微臣认为荆州长史张柬之最为合适。此人虽年事已高,但为人沉稳、处事果断,完全具备胜任宰相的资历。”
武则天闻言,虽然稍感意外,却没有立即采纳意见。但不久后,她还是着手提拔了张柬之,任命他为洛州司马,给予一定的政治重任。
《新唐书》中记载:在长安,武则天对狄仁杰说道:“安得一奇士可用?”仁杰答:“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如今宰相李峤、苏味道已足够。岂文士卑鄙,不足以理天下大事?”后曰:“然。”仁杰又言:“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却是宰相之才,用之必尽忠节于国。”于是便召他为洛州司马。
时间流逝,狄仁杰的身体每况愈下,已到了生命垂危的阶段。得知这一消息的武则天,连忙亲自前往狄仁杰府邸探望。见面之际,她再次请他推荐贤才,狄仁杰拖着虚弱的身体,缓缓说道:“陛下,微臣此前推荐的奇才张柬之,您似乎还未给予足够重用吧?”
武则天闻言,眉头微皱,疑惑地答:“朕已经提拔他了,让他担任洛州司马。”
狄仁杰听后,脸色有些不悦,语气坚定道:“陛下,微臣所荐之人乃宰相才干,将他放在区区司马之位,实在是屈才了。”
武则天顿时感到些许尴尬,心知此事非同小可。于是她结束探视后,立即下达圣旨,将张柬之提拔为秋官侍郎。待狄仁杰去世后,张柬之又被任命为宰辅,正式进入朝政核心。
《新唐书》记载道:后来武后再度征求贤才,狄仁杰说:“臣曾荐张柬之,未被重用。”后曰:“已迁官矣。”狄仁杰又道:“臣荐宰相,令为司马,非用也。”于是授予司刑少卿,继而迁任秋官侍郎。
当时朝中不乏青年俊才可供选择,那么,狄仁杰为何在生命将尽之际,反复劝武则天启用这位年事已高的张柬之呢?他的深意究竟是什么?
到了705年,距狄仁杰病逝已过去五年。宫中风云骤变:武则天因病体虚弱,朝中部分文武大臣趁机起兵,发动兵变。兵变中,他们迅速铲除武氏兄弟张易之、张昌宗两人,并以武力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见形势不妙,只得宣布禅位,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显,李显即位,史称唐中宗。
这次宫廷政变,史称“神龙政变”,而这场政变的关键发起者,正是狄仁杰临终前力荐的老臣张柬之。
虽然表面上,张柬之似乎是这场政变的最大功臣,但实质上,真正功勋卓著的,却是那位已故五年的狄仁杰。
狄仁杰生前极力推动李唐宗室复兴,恢复李唐的正统王朝地位。然而,武则天当时身体尚稳,且武氏集团权势强大,狄仁杰难有机会推动改革。随着年龄渐长,病体日衰,他逐渐意识自己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项艰巨使命。
因此,狄仁杰开始在朝中物色可以肩负此任的人选。观察发现,忠于武氏者居多,朝中多为年轻且无实战经验的官员,不足以托付重任。最终,狄仁杰选择了比自己还年长的张柬之。
狄仁杰选择张柬之主要有三大理由:
第一,张柬之忠诚于李唐宗室,始终以恢复李唐正统为己任。
张柬之出生于唐高祖时期,成长于盛世唐太宗朝,早年考取进士,任职清源县丞。
《旧唐书》记载:张柬之,字孟将,襄阳人。少时补太学生,广泛涉猎经史,尤喜《三礼》。国子祭酒令狐德棻极为器重。考取进士后,累任青城丞等职。
唐太宗至唐高宗初期,大唐国力强盛,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张柬之为官期间,深感荣幸与自豪。
然而武则天掌权后,局势骤变。武则天恃宠而骄,重用心腹,镇压李唐宗室,杀戮不断。张柬之对此极为愤懑。
武则天称帝后,张柬之因政见触怒武则天,被贬外任。虽身居贬所,却心系国家,多次上书谏言,却多遭驳回,令其愈加厌恶武则天,内心萌生拥立李唐,恢复大唐正统的强烈愿望。
第二,张柬之资历丰富,声望显赫。
他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是唐代少有的资深大臣,曾任清源县丞、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合蜀二州刺史及荆州长史,经历多样且沉稳老练,能够应对重大事务。
第三,张柬之人缘良好,良好的人脉资源使其更易成事。
张柬之之所以能最终出任宰相,不仅得益于狄仁杰的力荐,更得益于资深大臣姚崇的支持。
武则天曾召见姚崇,让他在众官员中挑选合适宰相人选。姚崇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张柬之,称其沉稳老练、能断大事。武则天见两位重臣均荐其为人可用,遂任命张柬之为宰相,掌管朝政。
《旧唐书》载:召为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夏官尚书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武则天命举荐外司能为宰相者。姚崇对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则天当即召见,授以凤阁鸾台平章事,不久迁凤阁侍郎,仍知政事。
如果说狄仁杰推荐张柬之,是看重他能完成恢复大唐正统的使命;那么姚崇的推荐,则更多是基于对张柬之人品与处事能力的认可。
在发动神龙政变之前,张柬之势单力薄,手中无兵权。为此,他联合了大将李多祚、桓彦范、敬晖等人,向他们阐述恢复大唐神器的决心,争取支持。
这些将领对张柬之为人敬重,纷纷响应,在神龙政变中奋勇杀敌,斩杀了武氏兄弟,最终拥立太子李显为帝,实现了狄仁杰生前未竟的夙愿。
综上可见,狄仁杰不仅是一位慧眼识人的政治家,更是擅长谋划布局的高明战略家。临终前为李唐王朝所做的精心安排,五年后成功推翻武则天,恢复了大唐王朝的正统,令人叹为观止!
---
需要我帮你调整语气或者风格吗?